却说庞德保着张合退回弘农,闭门不出,刘弘领军围攻数日亦不能攻破。
一日,刘弘正头疼如何攻破弘农之时,徐晃领来一人,说道:“子翼,此乃庞德之兄庞柔,今特来相投,愿入城说庞德出降,庞德若出,张合亦不能久持。”
刘弘想了片刻,点头道:“此计神妙,还望先生劝令明来降,将来必不会少荣华富贵。”
于是庞柔领命到了弘农城下,庞德见其兄前来,急忙开门。
二人至府中,铺毡对坐,庞德问道:“兄长前来何事?”
庞柔笑道:“不为别的,只为你我兄弟二人多年不见,甚是想念,故前来拜访。”
庞德闻言,不疑道:“既然如此,你我兄弟二人今日不醉不归,如何?”
庞柔假笑道:“如此甚好。”于是二人喝到深夜,庞柔扮作喝醉之状道:“令明啊,我看现在这里的局势甚紧,张俊将军又被射伤,恐弘农即将不保了吧。”
庞德此时喝的醉醺醺地,迷迷糊糊说道:“兄长关心,兄弟心领了,弘农不止可以保住,而且让他刘弘死无葬身之地。”
庞柔做大惊之状道:“计将安出?”
庞德站起身,拉着庞柔走到地形图前说道:“兄长请看,这弘农之地,西边有一函谷关,东边有一三尧山,北面有曹阳、渑池之固,更有名将赵子龙在此。何愁刘弘不破?”
庞柔大惊道:“赵子龙乃何许人也?”
庞德笑道:“赵子龙兄长都不知道?此人名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其人武艺高强,更深通谋略,甚是厉害。”
庞柔闻言,寻思道:这个赵子龙如此英雄,令明定然不肯来降,还是早早回去报告为好。
于是庞柔说道:“令明,你我二人已醉,不如早归。”
见庞德半天不吭声,抬头望去,只见其趴在桌子上,手里拿着一酒杯,且鼾声如雷,庞柔见之,暗笑一声,一溜烟跑了。
当晚回到曹军营地,急进刘弘大帐,喊道:“子翼莫睡了,出大事了。”
刘弘闻声,一下子蹦了起来,惊问道:“如何大事?难道庞德不降?不降也不是大事嘛,早晚必为我所擒。”
此时庞柔看到桌子上有一壶茶水,更不顾儒者文雅之风范,拿起茶壶,从壶嘴直接喝,刘弘见状笑道:“到底何事啊,闹得先生如此狼狈。”
庞柔喝了半天,正欲开口,又打了一个饱嗝,只见他的脸一时间变了几个颜色,顿觉无颜,赶忙说道:“你可知弘农周围的地利?”
刘弘说道:“为何不知?弘农之地,西边有一函谷关,东边有一三尧山,北面有曹阳、渑池之固,虽然如此如果无大将把持,简直就是不堪一击。”
庞柔笑道:“你怎么知道没有大将?那里是一个叫赵子龙的大将把持,闻言此人甚是厉害。”
刘弘听完,先是一愣,然后开怀大笑。
庞柔不解道:“子翼为何笑?”
刘弘说道:“先生不知,我前日在刘使君帐下之时,我和赵云并肩作战不止一次,此人确实甚是厉害,能文能武,不过他更是忠义,我乃刘使君义子,以我之名说之,定叫他来降。”说完,奋笔疾书,偶成一书,递与庞柔道:“还是烦劳先生在跑一趟,将此书递给子龙,并嘱咐他,尽早来降。”
庞柔无奈的摇了摇头说道:“罢了,我在跑一趟吧,刚想好好睡一觉。”
刘弘笑道:“不忙,先生明日再去无妨。”
庞柔亦笑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曾蹉跎!我还是现在去吧。”说完出帐翻身上马,奔向渑池。
庞柔连夜奔走二日,终于到达渑池,在城下喝道:“快叫开门,我乃受赵将军故人所托,前来拜访!”
守城将士闻言,赶忙跑去禀告赵云。不一时,赵云登城问道:“哪个故人?”
庞柔喝道:“子翼。”
赵云闻言大惊,幸好他的士兵不知道子翼乃是先前他们面临的最大敌人,于是赶忙开门迎接。
至府邸,赵云屏退左右侍从问道:“子翼让你来找我何事?”
庞柔拿出书信道:“他只让我将此书信递与你。”
赵云接书,拆开来,只见书中写道:古人有曰:识时务者为俊杰。赵将军与子翼前日在徐州并肩作战,不下数十次,子翼深感将军乃当代将才,可徐州一役,分别至今,甚是难忘,勿怪子翼无情,乃是曹操老贼奸诈,我和二叔为先锋攻击,不料被曹操所围,我奋力冲出包围,行不数里就栽倒于地,醒来之时已在曹营,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于是子翼决定先依附于曹操,更在这里遇到故人,曹操命我出征,我于路招降各有周亚夫风范之将,已得徐公明。但至弘农之地,庞令明与张俊甚是骁勇,亦是当时之俊杰,本已应擒拿,无奈将军把持渑池、曹阳和永宁之地,害的子翼进不得,退不得,故派庞柔先生前来先书,望将军暂且与子翼一同依附与曹操,如果义父尚在,你我二人一起前去投奔,若已故,还望将军与子翼一同匡扶汉室。
赵云读完,沉吟半响,说道:“子翼也是一片忠心,我赵子龙有何理由不与他合作?先生请回,告诉子翼,五日以后,一同攻击弘农。”
--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
初平二年,赵云受常山郡人民推举,率领本郡义从吏兵投奔公孙瓒。公孙瓒对赵云说:“听说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绍,怎么唯独你能迷途知返呢?”赵云回答说:“天下大乱,不知道谁是明主,百姓有倒悬之危,鄙州经过商议讨论,要追随仁政所在,并不是因为我们个人疏远袁绍而偏向于将军您。”赵云自此随公孙瓒四处征讨。当时刘备亦依附在公孙瓒处,见赵云,奇之,深加接纳。公孙瓒与袁绍交战,派遣青州刺史田楷占据山东附近的土地,袁绍亦派数万大军前来争地,公孙瓒便上表将刘备提升为别部司马,派刘备前去帮助田楷抵抗袁绍,赵云随刘备出征,为刘备掌管骑兵。后来,赵云因为兄长去世,向公孙瓒请辞归乡,刘备知道赵云此去便不会再回来,因此握着赵云的手不舍得分别。赵云感动之余,向刘备辞别说:“我永远不会背叛您的恩德。”建安五年,刘备被曹操打败之后前去依附袁绍。赵云至邺城求见刘备,二人同床眠卧。刘备密谴赵云招募兵士数百,对外宣称是左将军刘备部曲,袁绍并不知道此事。赵云从此便追随刘备,后来随他至荆州。(罗开玉《二十五史新编三国志》:赵云身高八尺,姿颜雄伟,早年在郡衙当差。初平二年,袁绍称冀州牧后,与公孙瓒相争,常山郡人公推赵云为头目,率领大伙去投奔公孙瓒。也在这一年,刘备亦来投奔公孙瓒。刘备对赵云非常亲热,常给以帮助。赵云亦视刘备为长者,为知己,有心相依。经过几年的奔波和反复观察,赵云对公孙瓒的表现明显感到不满意,感到他胸无大志,不识大体,只顾自己,不是可以依靠的主人,便寻机离去。不久,赵云因兄丧请假回家。刘备知道他不会再回来了,依依不舍。赵云告辞时说,我终不会背叛您对我的恩德。建安五年春,刘备被曹操打败后去投袁绍。当时,刘备单身逃出,狼狈不堪。在邺城遇见赵云,与云同床眠卧,密派其外出招募队伍数百人,对外皆称刘左将军部曲。从此,赵云追随刘备,转战南北,终身不渝。)建安七年,刘备投靠刘表,屯兵于新野,曹操派夏侯、于禁等领军进攻刘备,双方战于博望。刘备以伏兵计击破曹军,赵云于战斗中生擒了敌将夏侯兰,而赵云与夏侯兰是同乡,自小相知,知道夏侯兰明于法律,因此为他向刘备请命,并推荐他担任军正。赵云不将这位同乡为自己所用,免除结党营私之嫌,由此可看出赵云谨慎、明智的处事态度。建安十三年,刘备兵败,向南逃往江陵,曹操派麾下精骑快马追赶,终于在当阳长阪附近追上了刘备。此时情势危急,刘备便丢下妻儿,仅带着张飞、诸葛亮、赵云等数十骑向南逃逸,这时赵云却反而向北进入曹军势力之中。当时,有人看到赵云向北而去,因此对刘备说,赵云必定是向北投靠曹操去了。刘备闻言,用手戟掷那告状的人说:“子龙是不会弃我而去的。”不久之后,赵云果然怀抱刘备的幼子刘禅,保护着刘备的妻子甘夫人,三人都平安地回到刘备身边。之后,刘备便任命赵云为牙门将军。(张大可《三国史》:长阪之战,刘备丢失全部辎重和本部兵马,两个女儿被曹纯活捉。刘备的甘夫人及子刘禅,在赵云的奋力保护下才得脱险。)赤壁之战后,赵云跟随刘备平定荆州四郡。刘备任命赵云为偏将军,并取代投降的赵范,兼任桂阳太守。赵范有一名寡嫂名为樊氏,有国色,赵范欲将她许配给赵云,。但是赵云不同意,推辞说:“我们是同姓,你的嫂子就像是我的嫂子一样。”当时有人劝赵云接受这名美女,赵云回答说:“赵范是被迫投降的,心不可测,何况天下女子不少。”不久之后,赵范果然藉机逃走,而赵云则毫无牵涉。建安十四年,在平定荆南四郡,又得到原属刘表的部曲万人之后,刘备成为荆州牧,声势渐大,孙权建议双方结亲,刘备便娶了其妹孙夫人。两年之后益州牧刘璋为防备曹操势力而向刘备求援,刘备便领兵三万入益州,留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留守荆州,并任命赵云为留营司马,管理军事事务。此时孙夫人放纵骄横,放任她从东吴带来的侍卫和官吏,多有不法的行为。刘备知道这消息之后,认为赵云为人严肃、稳重,一定能加以整顿,因此特命赵云掌管内事。孙权听说刘备西征益州之后,便派了大批舟船欲接孙夫人回去,并叫她带刘禅一起归吴。幸得赵云与张飞一起带兵在长江截住东吴船队,并成功夺回刘禅。(黎东方《细说三国》:赵云也不仅是牙门将军,他一度当了桂阳郡太守。刘备在离开荆州,前往益州之时,把他调回公安城,当“留营司马”,对孙夫人及她的男女卫队监视。孙夫人回江东企图把阿斗抱走,他会同张飞,用武力强迫孙夫人留下了阿斗。)建安十八年,刘备与刘璋决裂,从葭萌进攻刘璋势力,并召诸葛亮等人入蜀支援。诸葛亮与赵云、张飞等率军溯江西上,一路平定郡县。在攻克江州后,兵分两路,赵云率军由外水深入,攻取江阳、犍为等郡。次年与刘备、诸葛亮于成都会合。刘备攻下成都之后,任命赵云为翊军将军。(柳春藩《三国史话》:诸葛亮等在攻下江州后分兵三路,一路由张飞统领,经由垫江向北收服巴西(今西川阆中),出成都之北;一路由赵云统领,沿江西下,直取江阳(今四川泸州),再下犍为(今四川彭山东北),出成都之东南;一路由诸葛亮自己统领,由中路西下德阳(今四川遂宁东南),直取成都。)
求收藏,谢谢各位书友~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