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凡事对着干,自我意识的塑造期 (2)_3岁对了,一辈子就对了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3章 凡事对着干,自我意识的塑造期 (2)(1 / 2)

在湘湘的哭闹下,妈妈最后只好把湘湘挑的所有蛋糕买回家。

很多父母和湘湘的妈妈一样无助,当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声哭闹,吸引了周围人目光的时候,更让我们感到尴尬。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妥协,我们似乎找不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了解孩子哭闹的原因

我们很自信地以为,我们很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其实,孩子才是最善于观察的,他们熟知大人的心理,在第一次哭闹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之后,孩子便懂得,原来用这个办法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时间长了,哭闹就成了孩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平时运用自如的能够如愿以偿的法宝,不论在家里还是跟着爸爸妈妈外出,他们都能通过哭闹使自己得逞。

还有的孩子通过不停的哭闹来控制父母,他们学会了哼哼唧唧、低声抽泣,依赖别人,做家中永远的“宝宝”,他们通过控制父母找到自己在家中的位置。哭闹能帮助孩子要到他们想要的,因为他们一哭闹,大人就要哄他们、安慰他们,并要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这让他们觉得自己很强大。对孩子来说,能激怒大人,让他们烦躁并最终屈服是一件很有趣味,也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我们还天真地以为,孩子哭闹就是要点儿东西,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要小看孩子的哭闹,这只是孩子施展计谋的第一步,它很可能会升级为顶嘴、争吵和大发脾气,甚至离家出走。

当把哭闹当成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不要说是孩子,就是大人也会持续不断地采用它。当孩子哭闹时,我们必须狠下心来,让他意识到:无论怎么哭闹,都不能左右任何事,都是彻底无效的。

我们以为电视、广告给了孩子很大的诱惑,让我们的教育更加有难度。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和教育是无可替代的,完全可以打败媒体对孩子的消极影响。当孩子因为要一件东西而哭闹时,我们要果断地告诉他:“当你哭闹着要这要那时,即使是合理的,我也不会买给你。”当我们持续不断地对孩子灌输这样的教育并付诸实践后,孩子就会慢慢改掉哭闹的习惯。

当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时,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周围人的目光,克服气氛的尴尬,不去制止和说教,不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评价和教育,也不要表现得很愤怒,只要坚定地把孩子带回家就可以了。回到家,也不说教,只管去做自己的事,做自己的事,也就是不需要孩子参与进来的事。孩子受到了冷落,就会知道哭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能被排除在外。

孩子在家里哭闹,我们应该让他们感觉自己被忽略,不要和他们说话,不仅如此,也不要用眼光和表情等肢体语言和孩子交流。如果我们不和孩子说话,但瞥孩子一眼或者皱一下眉等都会让孩子感觉到我们在关注他,他会因此哭闹得更厉害,以此来加重我们的心理负担,他会凭着我们一点点的表情来判断自己哭闹的表演是否成功。这样下去,哭闹会更加难以纠正。因此,我们必须要一言不发,并且毫无表情地做自己的事情。

特别提醒:

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认为哭闹可以左右一些事情并按自己的意愿去做,这是孩子实现自我的手段。我们一方面要肯定孩子的自我要求,另一方面要采取方法纠正孩子哭闹的毛病,让他们用正常的方式去找到自我。

让“不要”远离你

2~4岁的儿童,和过去处于依赖状态的儿童不同,由于行走和语言的出现,开始探索世界,要求独立性,要求“我自己来”。如果此时处处束缚他的手脚,横加限制,就会形成羞怯、疑虑,甚至孤独感和反抗。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

在超市里,3岁的朵朵在里面跑东跑西,闹得妈妈很是心烦,妈妈大声地训斥她:“不要乱跑!”

饭桌上,3岁半的皮皮总是不好好吃饭,吃几口就去玩他的玩具,无论妈妈怎么说他都不听,爸爸冲皮皮吼道:“不要玩了!”

滔滔跟着妈妈出去,过马路的时候淘气的滔滔不好好走人行横道,挣开妈妈的手跑到马路中间去,妈妈急得大喊:“不要在马路中间走!”

妈妈在厨房里做饭,小米坐在沙发上边看动画片边吃饼干,爸爸回来看见了,对小米说:“不要吃那么多饼干!”

冬天的早晨,爱美的萱萱在衣服外面套上了一件蓬蓬纱的裙子,当她走出来的时候,妈妈大声告诉她:“不要这么穿!”

……

两三岁的孩子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主张去做事,而不喜欢受大人的约束。孩子的“离经叛道”经常惹得大人对他们大吼:“不要……”孩子对我们的阻止又是什么态度呢?从父母反反复复说“不要”的情况来看,效果几乎等于零。

我们内心有很多不解:为什么越说“不要”,孩子往往偏“要”呢?

◎了解孩子为什么不听我们的话

3岁孩子的行动已经能够独立,他们凡事力求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自己解决,他们有强烈脱离父母的愿望,不管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尝试一下。听到大人说“不要”,就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和本能的反抗,他们反抗权威、反抗控制、反抗命令,以此来表明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或者通过反抗来引起父母的关注。

还有一个原因,请您现在按照我说的做:请闭上眼睛,听我说,不要想老虎,不要想东北虎,也不要想华南虎,不要想武松打死的那只老虎……当我跟你说“不要想老虎”的时候,你在想什么?是不是在想老虎?当初我在做这个游戏的时候,满脑子想的都是老虎。相信您也是的。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都不接受否定的词汇,越是“不要做”的事情,潜意识越会告诉你“要做”。成人都如此,何况孩子呢?我们的孩子就是这样接受我们的指令,变得越来越不听话的。

◎让“不要”远离孩子,对孩子多说肯定句

每当我们想对孩子说“不要”时,我们先要提醒自己:我这样的说法会有意义和作用吗?然后,态度和蔼、语气坚定地告诉孩子“要……”比如:

我们对着在超市里乱跑的朵朵说:“跟在妈妈的手推车后面走。”

对不好好吃饭的皮皮说:“好好吃饭,一会儿妈妈收拾了就没饭吃了。”

对不好好走路的滔滔说:“跟在妈妈身边,要走人行横道。”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