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悟空背叛道门之旅 下_异界风水师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论孙悟空背叛道门之旅 下(1 / 1)

◆自动消失的紧箍代表悟空彻底归入佛门,自此道门对悟空的考察以失败而告终。

从五行山脱困以后,悟空的主要工作是保唐僧取经。取经行动是一个怎样的事业呢?从表面上看,这事非常简单,就是佛祖为了帮助南赡部洲的人民,决定把佛教经书这一强大的精神武器交到他们手中。孙悟空的使命是在这个过程中保护取经人的安全。

悟空一开始可能也是这么想的,但在莲花山降伏金角大王、银角大王这两个妖怪的事,促使他对取经行动的目的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1、太上老君亲自点醒悟空,让他明白取经的真象。

这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是很难缠的两个妖怪,本事不弱且不说,而且手中的法宝超多,每个法宝都很厉害。悟空与妖王斗智斗勇,好不容易基本靠自己的本事拿住了妖怪,正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不得不令他深思的事情。原来,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不是一般的妖怪,而是太上老君的两个童子,一个是看金炉的童子,一个是看银炉的童子。悟空对太上老君很生气,说:“你这老官儿,着实无礼,纵放家属为邪,该问个钤束不严的罪名。”悟空说得理直气壮,可老君一点也不觉得理亏。原来其中另有文章,这两个童子下凡,与奎木郎、青毛狮子等人的下凡大不相同,这是一次组织上委托神仙化装成妖怪对取经队伍进行考察的行动。对道门来说是考验悟空的忠心,对佛门来说是试探悟空的态度。

老君把其中的底细向悟空做了更详细的交代,说:“此乃海上菩萨问我借了三次,送他在此托化妖魔,看你师徒可有真心往西去也。”他一句话就把观音给“卖”了。而且,这事老君开始还不同意,观音借了三次,他才肯给。老君这话,真是一言惊醒梦中人哪。

悟空听了,自然很不高兴,心中作念道:“这菩萨也老大惫懒!当时解脱老孙,教保唐僧西去取经。我说路途艰涩难行,他曾许我到急难处亲来相救。如今反使精邪掯害,语言不的,该他一世无夫!若不是老官儿亲来,我决不与他。”(第三十五回)

观音的做法也很有意思,一方面,当取经队伍在西行路上遇到困难时,她不吝出手相助;另一方面,她又唯恐取经队伍在路上的困难不够,还人为地制造了很多困难。观音的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呢?并不矛盾。观音帮助取经队伍是真心的,给他们制造障碍也是有意的,不过是服从于不同的目的罢了。观音的目的在于:一方面要确保取经队伍到达西天;另一方面,又不能让取经队伍到达西天的过程太顺利,还有利用这个过程考验他们的考虑。进一步说,如来与观音的目标不仅在于考验取经人,还试图通过取经行动来改造这几个人。要想同时实现这几个方面的目的,做领导也不是一般的难啊。

反过来想,悟空一开始对取经行动目的的理解可能仅限于上面的第一层意思,即保护唐僧顺利到达西天。悟空并不是一个头脑简单的人,老君的话肯定会促使他思考取经到底是怎么回事。明明一个筋斗就可以到达西天,举手之劳就能把经书送到东土,却偏偏要保一个肉眼凡胎的和尚,还要一步步行来。如来他们到底想通过取经行动达到什么目的?特别是,观音他们要考察的到底是谁,是唐僧还是悟空。显然,派再厉害的神仙下来做妖魔,也起不到考察唐僧的效果,反正他总是一开始就被妖怪捉住,然后关在那里,吓唬说要吃他的肉。如果说组织上有考察孙悟空的意思,那又要考察他什么呢?是考较他的本事,还是看他的忠心,还是别的什么?不管怎么说,这一思考对于他此后的行为方式肯定会产生影响,他与妖怪的作战模式,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如果悟空想明白了取经行动是怎么回事,他对于神佛界的游戏规则就明白了一大半了。

2、悟空最终背叛道门乃是从心所欲。

十四年的取经路程,更是悟空的一个心路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悟空的心性发生了很大变化。到达西天被封为佛,标志着这个变化过程的最终完成。背叛道门是他自觉自愿的选择。

话里话外悟空保唐僧取经的路程,也是他心性得到修炼的过程。从表面上,孙悟空对付的是外在的魔,但与外在妖魔作斗争的过程,也是内心在发生变化的过程。

当唐僧师徒到达西天时,悟空的转变得以圆满完成。以如来的高明,这段路程的长短安排的正合适。如果到达西天之时,悟空的心性未发生足够的转变,如来的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就失败了。扫荡沿途妖魔,不是取经行动的主要目的,充其量只是一个附带的结果。因为一方面这些妖魔很多就是神佛放纵下来的,或是神佛“疏于管理”而走失的;另一方面,收伏这些妖魔,主要依靠的是神界的力量。另外,把经书送往东土,也不需要这么大张旗鼓,兴师动众,这个任务对佛祖来说只是举手之劳罢了,由金刚护送唐僧及经书返回大唐,一个来回也只花了八天时间。

因此,考察和改造孙悟空,才是此行的重点。这次改造行动确实也很成功。

到达西天,悟空成佛后:孙行者却又对唐僧道:“师父,此时我已成佛,与你一般,莫成还戴金箍儿,你还念什么《紧箍咒》掯勒我?趁早儿念个松箍儿咒,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什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唐僧道:“当时只为你难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岂有还在你头上之理!你试摸摸看。”行者举手去摸一摸,果然无之。(第一百回)

紧箍自行消失显然不是有人念松箍咒的结果。紧箍的消失应该是一个隐喻,表明悟空不会再犯会使唐僧念紧箍咒的事情了。经过十四年的磨砺,悟空已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对于到达西天时悟空的心理精神状态,可以借用孔子的一句话“从心所欲,不逾矩”来形容。孔夫子这话很有意思,一方面要“从心所欲”,心中要有想法,而不是做思想上的奴隶,什么都不敢想。只有自由地去思想,才能说是“从”心所欲。另一方面,又能做到“不逾矩”。“从心所欲,不逾矩”这种境界就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怎么对怎么干,怎么干怎么对;心里想什么就做什么,都不违反规矩;虽然有规矩,并不妨碍思想和行为的自由。换个文雅的说法,是“顺心而为,自然合法,动念不离乎道”。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