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陈群家族,张衡弟子_百越三国传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四十七章 陈群家族,张衡弟子(1 / 1)

“属下惠县县令拜见刺史大人!刺史大人降阶以迎,实乃折杀属下。”杨明在众人簇拥下返回县衙,却见衙府台阶下站着位面带慈祥笑容的长须长者,猜想必是陈温,慌忙越众躬身拱手道。

“奉圣谕,升县令杨明为南海郡太守。”陈温宣读完,未等杨明跪拜谢恩,已经抢先迎上扶起杨明,将手中任命书及官绶一并交到杨明手上。这意味着免去了杨明跪拜礼仪。

“谢主隆恩!多谢刺史!”杨明将手中官绶交给随身亲卫,心知肚明地再次躬身拱手道。

“杨太守,圣谕传达了。我只是暂居惠城驿站的未正式上任的命官而已,请杨太守勿再多礼。”陈温见杨明表情不变地将太守官绶随意地交给旁人,心里暗服。却无进府衙大堂之意,只是站定淡淡而笑道。

“敬请陈刺史到内府小叙。”杨明恭敬不如从命地说道。然后吩咐众人明日一早到府衙议事。

“启禀太守,明日是歇息日。”吕岱提醒道。

“哦,明日是十五,那改成后日议事。惠县的雇工,包括官府的,每月都有二日假期。官府是每逢初一、十五放假。”杨明前面半句吩咐吕岱,后面半句则是跟陈温解释。事关惠县内部议事,陈温知趣地笑着点了点头。只是觉得惠县稀奇古怪的事层出不穷。

“杨太守乃大忠大义之士!亲率交州义军到会稽平叛,老夫以前任扬州刺史身份在此深表感谢。”在县衙内府坐定后,陈温起身拱手道。

“刺史大人言重了。食君之禄,担君之忧,这是属下应份之事。”杨明连忙站起躬身拱手道。

“好个‘食君之禄,担君之忧。’身为刺史,辖区却出现造反称帝,实在有愧皇上及先祖。”陈温愧疚地跌坐回椅子上。

“此事不能全怪刺史大人。现在叛乱已平,皇上只是迁大人为交州刺史,表明圣眷仍在。等此事告一段落,皇上一定会重新重用大人。”知道后世陈温仍会担任扬州刺史的杨明稍微卖弄了一下。

“杨太守真乃年青有为之士!虽身处偏僻县城,却能道出我两位族兄一样的想法。佩服,佩服!”陈温由惊讶变为赞叹不已。

“大人的族兄?”因偷窃历史而脸微红的杨明连忙找话掩饰道。

“正是陈纪、陈谌二位族兄。”对前途信心更足的陈温并未留意到杨明的变化。

“刺史大人,番禺虽无外敌,但忧于内患,属下敬请大人暂时就留在惠城。”感激免了三跪九拜之礼,杨明知道是时候还人情了。

杨明对历史上陈纪、陈谌二人印象不深。但其父陈却是德冠当时,成为远近宗师的名士之首,曾有感化躲藏在屋梁盗贼传说,成为后世“梁上君子”典故来源。陈纪的儿子陈群则是三国历史名人。

“呵呵,杨太守盛情难却,老夫这游客就打扰了。”就连朱符、张津这些地头蛇都被刺杀,作为过江龙的陈温确实不敢混番禺这趟水。留在惠县、保住性命、等皇上重新征辟,这些是二位族兄不约而同的建议,但这要取决惠县杨明的态度。所以陈温放下刺史身价,特意跟杨明亲近,现在果然心想事成,怎不让陈温高兴。

“老夫今晚在得意楼略备薄酌,一来为杨太守凯旋归来接风洗尘,二来为恭贺杨太守步步高升。我那二位族兄也慕名而来。”

“刺史大人,不……用这么客气。属下定当从命。”杨明欲以公务理由拒绝,但听到陈群的老爸也到场,马上一副听从领导安排的模样。

送走陈温,亲卫来报功曹史吕岱、金曹掾习作和督邮徐原已在书房恭候多时。杨明见亲卫没退下,一副欲言而止样子。

“有什么事吗?罗列。”

“主公,门外有人自称是你的表弟。”

“什么?我表弟?”杨明听到了穿越东汉以来最匪夷所思的事情。

“我就知道这小子九成是白撞,要是谢队长在,非扒了他的皮不可。”亲卫罗列见杨明如此反应,知道被人糊弄了。捋起衣袖往外就要找人算账。

“回来,还是带他来问下吧。”杨明喝住亲卫。没有亲人的杨明对这“表弟”突然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哪怕是假冒的。

一名头带纶巾,身材瘦小的少年被带到杨明面前,可能是在路上受到亲卫的“照顾”,有点衣衫不整,一脸委屈地轮流揉搓着两只胳膊。

“这位谁家的表弟,叫什么名字,找我干什么?”杨明见此人约莫十三四岁,五官算是端正,体弱中却透出股韧劲。

“我想找你,他们不让我进来,只好认你作表哥。没想到表哥这么年轻。”少年狠狠地盯了眼罗列,将杨明看了个够,才闪动着狡黠的双眼趁势说道。

“主公在问你话!”罗列上前了一步。

“我叫月英,荆州人士。小子是‘木圣’南阳张衡的传人,从小好技巧。闻悉太守从海外学习不少奇巧技艺,特来切磋。”少年老成持重地抱拳道。

“可是那发明浑天仪的张衡?苍天在上,终于让我杨明遇到对手了。小子,你出门后沿着最宽官道出城,走到尽头有我一个庄园,你在那等我。”杨明见少年点头,兴奋莫明地说道。

“好哩,不见不散。”少年似乎很意外杨明如此干脆利落就应允了。怕杨明反悔似的,转身往外急走。

“主公,我们何时又建了个新庄园?”罗列望着少年远去的背影问道。

“官道直通码头。”说完,杨明就向书房急步走去。

杨明的书屋自命为“陋室”,对门墙上挂了一篇“陋室铭”字画。杨明、吕岱、习作、徐原正围坐在桌子旁。

“惠县八个屯田区已经完成开荒、种植任务,从扬州运来的粮食足够应付到收获季节。农闲时,壮丁都跟随辅兵进行军训及进行植树、建房、筑路等义务劳动。”功曹史吕岱禀报道。

“费家屯情况如何?”杨明点点头,问道。

“优先补充了四千户扬州移民,人口比以前更多了。补充劳动力后,已经陆续恢复正常运转了。”

“唔,费家屯这次失去很多,我们要尽量帮助他们。除了费家屯,从七大屯区抽调一批乡侯、村勇支援揭阳县,帮他们建立六个屯田区,支援期限为一年,薪俸按战时标准执行。”杨明吩咐道。

“遵命。”吕岱应道。

“收了合约金后,我们的汉酒、汉纸已经开始向甄家、糜家供货。另外交州商人随百货行已经进入益州,估计几日内就会有商队返回。我们的矿区、工坊区、盐田都正常运作。扣除支付随军商队欠款后,我们的库房还有二百五十万两银子。”习作见杨明望向自己,将手中扇子一收,神采奕奕说道。

“益州的粮食到后,马上扩大汉酒生产,扬州的粮食就分发到各屯贮藏起来。商船队、水军及工坊区发展需要钱,揭阳县屯田需要钱,我看库房的银子还是不够啊。”杨明听后秀眉微皱,然后望向徐原。

“惠县百姓安居乐业,民心稳定。各屯田官吏都是民选产生,皆以廉洁自律。”徐原言简意赅。

“很好。”杨明满意地连连点头。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