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帝罢太尉李咸,升司隶校尉段为太尉,罢司空宗俱,升屯骑校尉袁逢为司空,升袁成为左中郎将。袁家势力一时权倾朝野。
交州刺史陈温上表杨明为中郎将的表书被摆在洛阳北宫太极殿的案几上,旁边一左一右两份表书竟然也是中郎将的表书。左边的是幽州刺史刘虞上表公孙瓒,右边的是凉州刺史鄙耿上表董卓。
东汉将乌桓(亦即乌丸)人南迁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内各地,仍以放牧为生。灵帝中熹三年(比正史提前十年),前中山太守张纯投靠乌桓辽西部大人丘力居。以天下崩乱为由,鼓动丘力居人发动叛乱。向来就野心勃勃的丘力居于是自号弥天安定王,为三郡乌桓元帅,抢劫青、徐、幽、冀四州,杀略吏民,扩充地盘。
新任幽州刺史刘虞,字伯安,东海郯县人(今浙江嵊县),东海恭王之后,汉室宗亲。刺史刘虞一方面立即派遣使臣到丘力居处晓以利害,主张和平共处,更承诺对胡宽政,允许交州百货行在上谷郡开通胡市,允通渔阳之盐铁入胡。另一方面,征召各郡县抗击乌桓人,令度辽将军张奂兵出右北平郡,威逼丘力居辽西巢穴。
八百乌桓人围攻涿县,涿县令欲登城劝止,却被人拦阻。县令定眼望去,此人身材魁梧,却一身士人打扮,正是新任书佐公孙瓒。县令碍于其师大司农卢植之面,心虽不悦,却不好当面发作,只好疑惑地盯住公孙瓒。
公孙瓒不想以白丁身份投奔度辽将军张奂,故暂居涿县书佐之职,为日后投笔从戎作准备。今乌桓来犯,县令第一时间不组织兵丁守城,反而要劝止乌桓撤兵。获悉后的公孙瓒赶来劝阻县令道:“蛮夷拥汉地,而不受汉德,非武力不能决。”
“公孙书佐,刘刺史诏令以德服夷,身为下属岂能违令不遵?”县令拂袖而去,丢下冷眼旁观的公孙瓒。
乌桓阵中奔出一善射者,用一枚狼牙箭射中城头劝止的县令额头,终于结束了他喋喋不休的教化。乌桓人还放话,如果涿城明晨不开门投降,将屠城。
公孙瓒望着县令尸首,叹道:“刘刺史以德服夷的结果,是汉人倒在屠刀下。只有武力制蛮,倒下的才会是乌桓人。”
“在下严纲,辽东沓氏人,乃县尉。吾赞同公孙公子武力解决之道,如有需要,愿助公孙公子一臂之力。”一名粗壮的武将对公孙瓒毕恭毕敬地拱手道。
是夜,公孙瓒率严纲等善射的百余勇士,以火攻突袭城外乌桓营地,大败乌桓,自身仅伤十余人,斩首三百余级。解围后,县尉严纲乘机捧上县令官印,公孙瓒也不推辞,自领涿县令。尔后,树义旗召义兵抗击乌桓人,数日内,竟聚拢千余骑兵。在涿县内,公孙瓒骑军屡战屡胜,斩首乌桓累三千余,肃清县内叛乱胡人。因功,刺史刘虞升公孙瓒为降虏校尉,兼辽东属国长史。
胡人呼乘白马使双头铁矛的公孙瓒为“白马将军”,其精锐亲卫所乘亦皆白马,自号“白马义从”。公孙瓒所率白马义从勇敢善战,使乌桓畏惧。乌桓人更相告语,避白马义从,更甚望旗远窜塞外。白马义从一时威镇塞外,幽州勇士皆慕名投奔公孙瓒。公孙瓒军扩充至五千骑兵,部将有从弟公孙越、公孙范、田凯、单经等人,白马义从扩至八百人,其首领乃严纲。公孙瓒势力范围达至涿郡、上谷郡和代郡,自领涿郡太守。
在刘虞主和,张奂兵逼,公孙瓒主战的各方配合下,丘力居退兵,重新示好,愿接受汉朝节制。平息叛乱后,刘虞欲表公孙瓒为降虏中郎将。表书刚写好,手下右北平人魏攸禀报,公孙瓒纵兵劫掠幽州府给予乌桓、鲜卑等民族的赏赐。刘虞犹豫不决,问计魏攸,魏攸曰:瓒,文武才力足恃,虽有小恶,固宜容忍。刘虞亦认同公孙瓒为边陲猛将,最终还是将表书发往洛阳。
“地处西方,常寒凉也”。此乃凉州来由。灵帝熹平二年冬天,居住在西羌地区的汉人拥立羌族北宫伯玉、李文侯为将军,不断侵占县郡,甚至击破金城郡治所,杀死护羌都尉冷征。势力迅猛增强,羌兵一度达到三万余人。护羌校尉皇甫嵩奉命率步骑五千镇压。两军对垒,初一交锋,由于羌兵凶悍勇猛,而且士气旺盛,皇甫嵩所率军队便遭遇打击,情势不利。皇甫嵩心烦意乱之际,陇西官吏极力推荐当地豪强董族。
董族长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今甘肃岷县)。他那野蛮凶狠的性格和粗壮强悍的体魄,使得当地汉、胡人皆畏他三分。他性粗猛而有谋断,除了结交羌人,还注意保持自己在当地豪强中的地位和影响,凭着他非凡的才武,拉拢、兼并其他势力,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力量。他经常扮演游侠豪杰的角色,在当地享有“健侠”的美名。他乘机收罗大批失意、落魄的无赖之徒,他们为董卓的义气所感动,后来都一直死心塌地地跟随他征战四方,终成为名动天下的凉州骑兵。
董卓曾任并州兵马掾,后跟从中郎将张奂征讨并州反叛的羌人。征战中,董卓充分发挥他勇猛强悍的优势,左右开弓,率所部纵横冲杀,成为张奂手下精锐之师。由于战绩突出,因功迁升为羽林郎,累迁西域戊己校尉,董卓可谓平步青云,前途无量。可惜中郎将张奂因被宦官陷害,被撤职查办,投入大牢。董卓也受牵连,被撤销职务,贬回陇西旧地。董卓扩充势力,范围达自陇西、武都、汉阳及金城四郡,自领陇西郡太守。
熹平三年中,皇甫嵩请旨后,灵帝迁升皇甫嵩为护羌中郎将,恢复董卓西域戊己校尉之职,受皇甫嵩节制,令董卓率兵平叛。
董卓受命后,也不耽搁,率由汉羌混组而成的四千铁骑支援皇甫嵩。嵩手下也不过二千铁骑,骤然见到董卓竟带四千铁骑来助,慨叹当地豪强势大之外,不禁喜出望外。嵩命董卓率本部铁骑攻打位于金水上游令居地区的北宫伯玉部,自己率本部步骑攻打位于下游允街地区的李文侯部。
董卓采用女婿李儒之谋,命令士兵在金水中筑一高堤坝,截断上游的流水,然后诈败于北宫伯玉,将羌兵引至金水,趁羌兵过河追击之际,决堤放水淹杀羌兵。满河的羌兵尸体随水漂流至下流允街地区,大大打击了李文侯部士气。此役,被淹死羌兵不下五千,北宫伯玉仅率百余骑向允街的李文侯部溃退,董卓俘虏六千余人。
董卓收编羌兵进军队,竟得万余骑兵。董卓军分五部,每部二千骑,分别由骑都尉华雄、徐荣、李、郭汜、樊稠五人所领,自称凉州铁骑。
随后,董卓军与皇甫嵩军前后夹击李文侯部,歼灭万余羌兵。北宫伯玉及李文侯率残兵败将千余人退出金城,一直退至破羌县。皇甫嵩于是罢兵,奏请凉州刺史耿鄙,任命陈懿为金城太守,耿鄙推荐金城人边章为金城长史,边章举荐同乡韩遂为县尉。
金城太守陈懿面对破落不堪、百废待兴的金城,正苦恼不知如何应对郡内数万饿得两眼发光的汉羌贫民之时,孟获带着百货行商队出现在面前,带来大量的粮食、衣物、盐等生活必需品。令穷得丁当响的陈太守欣慰的是,这孟老板愿意接受马匹或奴隶作为交换物。虽然陈太守不相信孟老板所谓的需要奴隶贩运物品的借口,但很乐意将数千待斩首的羌兵俘虏换成急需的生活物品。
这批羌兵俘虏后来被带到交州四会县养马,成为交州牧马人。现今广东省四会市的马房地区,就是由此得名而来。
百货行在金城站稳后,悄然向西渗透,即北宫伯玉及李文侯所率叛兵控制的破羌县。叛兵抢了大量的珠宝财帛,却不能当粮食,急需通过商贩交换成所需的生活物品。
董卓平叛有功,皇甫嵩与耿鄙同表请旨,表其为中郎将。
灵帝轮流拿起三份中郎将折子看下,然后放下,再拿起看,再放下。身边侍候的张让、王甫等人双眼珠跟随灵帝双手转动,皆默不作声。这时,中常侍赵忠入殿跪拜禀报,太尉段、司徒袁隗及司空袁逢三人殿外求见。灵帝闻后笑逐颜开,放下折子,连忙召见三位朝臣老大。
灵帝将三份折子向三人传阅后,问道:“众爱卿,此三位边臣御夷有功,朕欲准其中郎将之职,未知妥否?”
段三人互望了眼,心道:陛下若真想准奏,哪用得着问及此事意见?分明是不想啊。
“夷蛮败退,乃陛下圣恩所至。三位边臣只是干些份内之事,何功之有?微臣倒觉得陛下功劳最大,应昭示天下。”袁逢奉承道。
“袁司空此言或伤边疆众吏之心,切忌外传。”灵帝听得心里舒畅无比,嘴里却道。
“陛下英明。奈不准其官,则须受其财帛。否则,不仅伤众边将士之心,恐令众刺史惶惑。”边将出身的段顺势奏道,袁隗二人点头附和。
闻到要出财帛,灵帝脸皮都拉拢到下巴处了,眼神扫向身边众宦官。张让心领神会地躬身,细声道:“圣上,奴才有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张让的眼神却是瞄向阶下段三人,段脸无表情,袁隗兄弟互望后,皆冷哼一声,一脸不屑。灵帝向张让点点头。
“奴才认为,可准三位边臣为中郎将。但士兵、军饷、器械、粮草等由其自募,朝廷一概不理。”
“荒谬。此例一开,失去朝廷节制的边将拥兵自重,必会祸害。”袁隗未等灵帝表态,急忙出声制止。
“臣同意张侍中所言,可置大将军之职对边将进行节制。”段见灵帝重新舒展的脸皮,无奈附和道。
“何人可任大将军?”这次是张让未等灵帝表态,紧张问道。
“唯侍中、河南尹何进任之。”面对灵帝询问的眼光,袁隗与段对望了眼,将国戚何皇后之兄何进推到历史的浪尖上。
“为防何国戚重蹈叛臣窦武后尘,奴才请圣上在京城设营,由圣上亲辖。”张让见灵帝点头,连忙说道。
接下来,袁隗等三位朝廷大老与张让等数位内宫大老进行了唇枪舌剑的争论,而灵帝由始至终都未出一声,如果不是打了数个呵欠,他还真成了透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