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荀彧对朝廷的忠心,但刘协下定决心做的事,荀彧即便心有怨言也会顺从。
尤其是当荀彧在科举出来后不但没反对还书信劝颍川荀氏族中子弟来年参与科举的时候,曹操私下便觉得天下对朝廷最忠心的除了谢知非便是荀彧,在世家大族不喜科举的时候做出这样的举动岂是难得二字所能道尽。
需知,他为了自己那个比曹昂还不争气的二儿子,已经在着手陛下伴读这件事了!
曹操想到文不成武不就、比上不足无下可比的曹丕便会想到因孙策开府而从府中离开不久的孙权,然后想到今日遇到的诸葛亮,两相比较让曹操心疼得几欲滴血,直恨不得将曹丕团起来塞回夫人肚子里去让夫人重造一遍,当下心累的曹操直接跳过了这件事:“文若忠汉之心坚如铁不比贤弟弱分毫,他断然不会参与这类事,操此次前来是需要贤弟做另一事。”
能让曹操抛开如今诡波暗涌的长安来这里的,必定不是小事。
谢知非端正坐直,正色道:“曹兄请讲。”
曹操眼神一凝,对谢知非沉声道:“我之前所提那些个罪人,贤弟在胜吕布之后定要设法获得他们往来书信,若无书信寻来人证亦可。然无论贤弟手中握有这些人多少罪过,只需记住一点,皆不可杀!”
“……”谢知非忍不住多看了曹操两眼,甚至拉开大地图来看是不是伪装。
毕竟这话同曹操的性格差了十万八千里远,依着曹操的性子自是‘杀’字当头,待杀到万里江山一片红的时候还有什么是解决不了的呢?
然而几日钱面对曹操杀气腾腾的打算,头大如斗的荀彧费尽了心思终于劝得曹操冷静下来:“此时士林虽对科举有怨言,然任由不少士族庶族乐见此事,只是薄慑于世家大族积年威望多处观望。若相国若不想科举一世而斩,断不可在此时开杀戒!”
见曹操神情不似作伪,而眼前这人也不是他人伪装,谢知非不由迟疑:这同郭嘉说的可不一样。
已经见识过郭嘉谋划的谢知非皱眉道:“来此之前,奉孝曾于我提及此事,直言对那通敌之人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郭嘉的话曹操当然信,只是对于曹操而言,他手下谋士每一个的话他都会信。与袁绍听多了绕晕不知道怎么决断不同的是曹操听多了头不晕,往往还能比较之后找出最靠谱的那个。
若论战局谋划人心揣测,曹操更信郭嘉;若是论对天下大局走势,曹操更信荀彧:“我知晓贤弟信任奉孝,然兵法谋略一途,奉孝的确堪为鬼才天下罕见。可纵观古今揣测天下之局,文若方为大汉第一人。我且问贤弟一事,依你之见,大司农等为何要做出私下通敌之举,当真是吕布神勇可堪大任不成?张邈为何背叛于我,当真是吕布胸襟品德更胜你我?”
“当然不是!”张邈通敌八成是因为心里不平衡。几年前你还是他手下,现在他是你下手。
此话不好说的谢知非只挑了前一个回答:“吕布若可堪大任,也不会同王允一起败于李郭二人之手,他们如此行事不外乎‘科举’一世。”
从荀彧拿出得到完整答案的曹操见谢知非这么说,心中顿时微妙,抚须欣慰道:“你们知其一不知其二,然以奉孝这般年岁已能想到这一处当真不负我所期待,日后你我二人离去,奉孝可堪委以兴国重任。”
“科举取士固然伤了世家大族立世根基,然而贤弟你看,这些通敌之人并非全为世家大族,其中还有不少士族名士甚至庶族参与,对于这些人尤为庶族而言,此时陛下科举取士不但于他们无害反而有利。即便他们要反,也是手握重权之后,此时绝不是最好时机,可见他们反的并不全然是科举。”
世家大族虽然靠着察举获得累世为官的保障,然而对于想有所作为的士族而言却也是一种负担,即便身负才学想要官至三公九卿或录尚书事也是一种奢望,察举如同一个又一个封闭的圆,即便士族比庶族更好但比起大的世家豪门那又全然没有优势。
饶是如荀家这样人才辈出的士族在宦官同外戚在时,荀绲因畏惧宦官之势差荀彧娶中常侍之女为妻。若士族同外戚之间还有缓和那么士族同宦官之间就没好过,荀绲此举与卖子无异,可见普通士族的处境并不好过。
只是士族示人终究是一体,谢知非即便知晓士族亦有大小贵贱之别,却也不知这大小之别到了何等地步:“那是为何?”
对于世家大族而言,科举纵然有影响,可天下庶族如今能成才者甚少。
即便科举大兴这些豪门衣冠依旧可以通过姻亲等方式将朝廷新贵网罗入自己的阵营,若网罗不成再党同伐异,将不利于己的人尽数外派远走,只是科举不同察举那般容易,需再多费些心思。
世家大族虽反对科举,却并非拿科举全然无办法。
“对他们而言,最不想看到的是庶族出身的你!”曹操伸手点了下谢知非,随后在谢知非走皱眉中又转向自己,用手在胸膛前点了数下:“和宦官之后的我,我们两人成为陛下最信任的人,成为可以左右朝廷走势的人是他们最不愿看到的事!”
说罢,曹操放下手叹息道:“非我同类,安能同心,世家大族所想不过如此。”
说到这个曹操同谢知非都是一把泪,因为出身的原因,袁绍袁术只需做出一副礼贤下士的模样,天下士族呼啦啦的跑过去,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而曹操同谢知非辛辛苦苦建好名声还一心为大汉定科举,然并卯,除了闲置在家的如诸葛玄和贾诩或是没人肯要的如张松,又或是投奔偶像的荀彧同赵云,几乎没人打算来。
即便曹操手下许多谋士,然仔细一看便会发现核心八成都是颍川的人。
若无颍川文士之首的荀彧无私的为曹操对着家乡发起猛烈的宣传攻势,同时又不断的向曹操举荐自己知道的每一个人才,曹操绝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组建成令人羡慕的谋士天团。
另眼再看谢知非,初期听命于谢知非的武将除了典韦以外几乎都是曹操的族兄,虽有赵云带着郡州子弟兵投靠,然而赵云是庶族并非士族,除了孙策同黄盖等人外,此时的天策军几乎看不到士族出生的将领。
简单一点来说,虽士族对曹操与谢知非评价非常高,名士清谈也是对两人赞不绝口只夸忠义,但两人至始至终不是世家大族爱的菜,谢知非还需要私下想法子为自己同曹操不断加固好的声名。
加之科举一出与世家大族相左,让不少人原本对曹操同谢知非并不上心的人存了给两人一点颜色看看或是改投门庭的心思。对于世家大族而言,改投门庭的选择还有谁能好得过豪门望族又有头脑的袁绍?
恰袁绍同公孙瓒之间的争斗虽然还会持续,但袁绍显然占据上风节节胜利。
而此时由逢吕布又叛出袁绍南下攻打兖州,原本蠢蠢欲动的世家大族顿时抓住这机会,开始运作起来。
初闻兖州之变,曹操第一个反应也是兖州士族暗通吕布,事实也的确如此。
然而直至荀彧找上门来一夜彻谈曹操这才拨云见月看到在其之后的真相:别看吕布,看袁绍!
此时司、兖、徐三洲名义尽属朝廷,谢知非同曹操二人忠义的声名有天子亲证,非一时能变。
看似来势汹汹的吕布不过是这些人的棋子,若将目光过度投掷在吕布身上是捉大放小,得不偿失。这些世家大族想要的是利用吕布扰乱兖州,只要吕布在兖州或是吕布的部将在兖州,那么袁绍南下的理由便足够充分。
袁绍南下,无论是在朝廷中与曹谢二人形成对峙局面,还是改朝换代对世家大族而言都不错。
对于豪门世家来说,所谋不过两样:一为名,二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