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连襄应了,续道,“这参汤,确是熬了至少两个时辰的火候,与陛下的龙体大有裨益。”
宫中什么贵重药材都有,但药材再难得,能耐着性子、守着炉灶熬够了火候的心思,比金贵药材更难得。
元幼祺的脸色,在听了他的话之后,瞬间变了两变。她迟疑了一会儿,仍是果断吩咐唐喜:“倒掉!别声张!”
唐喜自然奉命去做,但连襄的心里却是默默叹了一口气。
他多少能猜到这碗参汤的来历。对于那熬汤守灶的人,他绝谈不上同情,或是旁的心思,他只是觉得十分感慨:纵是圣明天子,也免不了偶动寻常人的悲悯心思啊!
以他跟随元幼祺多年对元幼祺的了解,他更知道,皇帝也只是偶动而已。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谁也做不到绝对的冷血。
这件小小风波,就这样偃旗息鼓了。
韦臻自是不敢明目张胆地问皇帝是否喝了那碗参汤的。接下来她几乎没有机会再去御前侍疾,因为元幼祺以“孝道至重”的由头将她安排在了韦太后的寿康宫中侍疾了。
如此,元幼祺的耳根子很得了些清净。
母后不是很乐意韦臻入宫吗?那就让她们姑侄俩好好聚一聚吧!元幼祺暗恻恻地想。
以母后之聪慧,只要不被奇奇怪怪的心思蒙蔽了双眼,韦臻那种人,在她面前露脸的机会越多,越会让她看清楚迎她入宫是何等的失策。
元幼祺不急。
接下来的不用上朝的难得一日清净,元幼祺召了元君舒入宫。
元君舒已经穿上了新鲜的郡王服色,元幼祺特旨,许她日日上朝。大魏本来没有郡王上朝的规矩,但因为天子的厚待,亦有破例。
然而,她上朝掀起的波涛比曾经的任何一位郡王上朝都要汹涌,只因她的女子身份。
当大魏的朝堂上出现了女子的身影的时候,众臣工、宗室才恍然意识到,他们的身边,真真出现了一位女王爷。
虽然鸾廷司已经建立十余年,女科也举办了三届,但是那些被选出的女子多是做基层的官,或是在御前供奉,朝班中出现女子的身影,那是从没有过的事。
如果说之前的圣旨将封元君舒为郡王的事夹杂在几件大案之中以引走众人的注意力,是对她的保护的话;那么现在,元幼祺就是将她全然暴露在了众目睽睽之下,如何作为、如何舒缓压力、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端看她自己的能耐和境界了。
显然,元君舒的压力很大,整个人都仿佛瘦了一圈,那件簇新的郡王袍服套在她的身上,又有些宽绰。然而,元幼祺却不为所动:若是连这点子压力都承受不来,将来又如何承担得起整个天下?
何况,接下来,她要交给元君舒的担子更重,更要让她在所有人的关注、羡慕、嫉妒甚至反感、憎恶之中生存成长。
作者有话要说:玉不琢,不成器。小元当年不也是被这么捋出来的?她如今对元君舒比当年顾蘅对她,可舒缓多了。
☆、第二百一十八章
前日,顾仲文已经被皇帝一道旨意调离了女科副考官的位置,去了礼部做侍郎。
从刑部主事到女科副考官,再到礼部侍郎,他在官阶上的平步青云让群臣瞠目。更让他们不可思议的是,皇帝近年来素重女科,女科考官无不由皇帝极信任的鸾廷司正副长官负责,难得今年破天荒地换了副考官,位置还没坐热乎,这就……换人了?
可是,会换成谁呢?
顾氏在大魏的地位从来特殊,绝称不上如日中天、举足轻重,但是谁也不敢忽略顾氏的存在。曾经,群臣以为皇帝是有意拔擢顾氏的嫡长子,结果……
曾经,元君舒也和群臣存着一样的想法,很是好奇,究竟是何人,能让皇帝重视到把顾家的人都换掉,直到她入宫听了皇帝的话之后。
原来,那个幸运儿居然是她!
何止是幸运,简直是太幸运了:皇帝不仅用她替下了顾仲文,连之前被认命为主考官的郭仪都被降为副考官,成了她的副手。
元君舒彻底懵了,直着眼睛看着倚在榻侧的皇帝,忘了礼数和该有的反应。她最先想到的,竟然是:陛下不会是病糊涂了吧?
然而,元幼祺接下来的话,让她闹了个大红脸——
“朕没糊涂。”元幼祺微笑道。
元君舒哑然。
皇帝似乎能看透她的心思,帝王心深不可测,是她远远及不上的。
元君舒迟疑半晌,终是嗫嚅:“陛下信重,臣……可是臣……”
敕封郡王到从绍州返京这些时日里经历的种种,让元君舒心悸。她的晋升已经招来了太多的麻烦,若是再受到这样的重用,怕是要把所有人都得罪了。
有时候静下心来想一想,她甚至觉得,皇帝是故意把她推到众目睽睽之下,成为众矢之的的。虽然这样的想法,很有些大不敬。
“朕说过,没有外人的时候,唤朕叔父。”元幼祺不理会她言语间的犹豫,温言道。
元君舒再次哑然。
她与皇帝,于私是叔侄至亲,于公是君臣之别。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父亲不在了,叔父就是父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