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过了多久,好像过了很久,可徐闻手里的书并没有翻过两页。
他终于认输似的轻叹一声,放下书,又走去厨房,在橱柜里翻找出几块雪白的冰糕,用碧绿的碟子装好,轻轻放在睡得正香甜的小蘑菇精身边。放好后,又找出自己吃剩下的半个绿皮红肉的西瓜来,也一样放在他身边。
做完这些后,徐闻又蹲在一旁欣赏这小男孩和糕点西瓜的画面,鼻端仿佛闻得到果香和奶香。看见小男孩的鼻子也动了动,好像在梦中嗅着味道。徐闻忽然想到点什么,立即起身又去放碗碟的石台上找东西……轻轻翻了几翻,找到了,他前些日一时兴起用青竹削的一个小圆勺子。
他把小勺子戳进那半个西瓜里,满意了,唇角带笑地抬眼看小蘑菇精,后者咂咂嘴,眼睛用力紧闭了一下,好像要醒来。徐闻莫名心虚惊吓,笑容僵住,赶紧起身,做贼似的迅速溜回了书斋,并把门关得紧紧的,还反锁上了栓。
徐闻继续拿起不久前被他丢下的书看,莫名的心虚害怕还在,完全不敢往门的方向看一眼,紧捏着手里的书,好像把它当成了自己的保护壳一般,终于慢慢地、一行行地看了进去。
很久之后,徐闻已经完全投入到了老子的世界中,沉醉不已地摇头晃脑,默念起“道可道,非常道”。
这时,他却又听到,小男孩清脆的一声——“咦?!”
接着,“呀!好吃的!¥#……¥&¥”
后面没听清,因为莫名心虚的徐闻用双手把耳朵紧紧捂住了。
捂住耳朵很久,久到徐闻手也酸了,耳朵也疼了,他才试探着缓缓松开手。
不再有声音,四周又安静了。
从书斋窗外看出去,太阳开始落山了,彩霞逐渐多起来。
徐闻把灯烛备好,继续看书,直到天黑入夜,新月升起,才伸了个懒腰,慢吞吞地开门走出书斋。
走到厨房,徐闻看见地上的碧绿小碟空了,剩一点白白的屑末,旁边的半个西瓜也被吃光了,大圆碗似的只余个小竹勺静静地躺在里面。
徐闻一下子就眉眼弯弯地笑了,弯腰把东西收拾好之后,去锅里舀中午剩的粥冻吃的时候,心情愉悦得几乎要哼起歌。
天空深黑,孤月高悬。
远处山林依稀有野兽的啸声和不明鸟类的鸣叫传来。
夜风带着凉意吹着,立在家门口仰头赏月的徐闻冷得抱住了自己。右前方的老桂树下,深墨绿色草丛里,有一窝白蘑菇,白蘑菇里没有看见那个小男孩。
徐闻白天的好心情渐渐淡去了,在寂静清凉的山林夏夜里,忽然觉得伤感孤独。
他见到圆圆的明月,想起自己的家人,家人,现在是零个了。以前,以前有一个,是母亲。
几个月前,母亲病逝,他卖掉城里的小宅子葬了母亲,才自己上山里住的。
记得母亲还在的时候,知道他异于常人能见鬼神,十分忧虑,曾多次劝诫他,要洁身自爱,扛得住诱惑,不要被美艳的狐妖女鬼给蒙蔽了。还说母亲不他考取功名、出人头地,最后的遗愿,不过是希望他一生平安。
徐闻当时就许诺,遇到再美的女妖,也绝不多看一眼。
事实上,邻居豆腐铺家的女儿也很漂亮,往来的行人没有一个不驻足回头看的,可他却在人家羞涩腼腆地送来荷包时,后退一步隔开距离,淡淡一笑道:“谢谢,但是不用,我自己有。”说完再不多瞧那姑娘一眼,转身就回家伺候母亲了。
想到这件事,母亲在病榻上握住徐闻的手,虚弱而慈爱地笑了起来,点点头说:“好。那你以后呀,见到妖精就当看不见,娘在九泉之下也就放心了。”
第3章第3章
过了几天,家里没有米了,徐闻又下山买米。
一进城里,就发现很奇怪,怎么大街上都看不见几个人?再看城楼和粮铺的方向,竟是一片冲天的滚滚黑烟,和把天都烧红了的熊熊大火。仔细听,可听见很少的人的哀鸣痛呼声,更多的是陌生的一阵阵的男子呼喝声和建筑倒塌声。
徐闻慌了,好不容易见到个背着包袱往城外奔逃的老汉,赶紧抓住他问:“城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老汉急忙忙想挣脱他,语速飞快地答道:“有北兵过境,放火烧城啊!你还回来干嘛?赶紧的逃吧!”
徐闻手还是紧紧揪着老汉的衣襟,有些怔愣地道:“可是我来买米……”
“哎嗨!烧城哎!哪还会有什么米买?再不跑命都没啦!”老汉猛地扯回衣襟,最后说完一句,就兔子似的迅速跑远了。
徐闻愣愣的、呆木头似的,独个站在空荡荒凉的大街上。
这大街半月前还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到这时,原本卖蔬菜和米粮的店面摊位都成了废墟,显然这城已被劫掠一空了。
扫一眼前方地上打滚哀呼的几个百姓,徐闻瞬间明白了,为什么还剩一点人没有逃?因为,他们逃不了。那些人满面的紫红黑青,周身的怪异恶臭……是,瘟疫。
跟瘟疫比起来,饥荒都是小事了。想到这点的徐闻,头上仿佛被浇了一桶冰水,浑身打了一个激灵,受惊不小,赶紧扭头往山里跑。
走在上山的路上时,徐闻就有强烈的不祥的预感,他看见脚下平日里青葱的草地上,出现了好多零乱的脚步和马蹄印迹。再一抬头,前方山林中竟也有好几处冒着烟,起着火。
徐闻以最快的速度朝起火处奔去,看见,是附近的一座荒庙,里面常年无人,还好。可他一扭头,看见不远处自己茅屋了……完,也已经被烧得干干净净!
就在徐闻失魂落魄、跌跌撞撞地走到自己茅屋残骸前时,从他身后传来一阵急促零乱的脚步声,声音在由小变大,还夹杂着分拂树丛和兵器乒乓的声音,再分辨,还可听见有人说道:“前面还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