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6_穿越之一品贤妻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分卷阅读36(1 / 2)

现在这些人之所以把李若杉运出宫外,只有一个可能性,就是李若杉继续待在宫里会有性命危险,他们不得不把这孩子安排到外面,为此而付出的代价就是他母亲的一条命,成栋无法想象李尤兰慷慨赴死时究竟在想些什么,会不会很遗憾,遗憾于自己看不到这个孩子长大后的模样,会不会害怕,毕竟面对死亡没有人能够做到无惧无畏。

平心而论,成栋是非常敬佩李尤兰的,无论是她对自己孩子的那份慈母心,还是她为了保护这个孩子而做出的牺牲,成栋前世没有孩子,今生不知道会不会有孩子,他现在自认做不到李尤兰所做的事情,正因为敬佩,所以才更怜惜那个素未谋面的女子。

李若杉将来的路必然不会是一条坦途,确切的说,古今往来,很少有哪一个帝王是顺风顺水就能够登基的,更何况李若杉的情况跟他们那些名正言顺的人完全不一样,这个孩子生下来就被当成女孩子登记在玉碟上,自家老爹又有宠妃,宠妃还有了身孕,按照成栋这么多年来看宫廷剧的剧情安排,那位宠妃肚子里的孩子不论男女,生下来的一定是男孩,也只会是男孩,后宫中的女人,为了权势,没有什么是做不出来的。

正因为成栋很清醒的看到了李若杉的未来,才会如此迫切的希望将自己所知道的,所了解的东西教给他,哪怕现在他没有办法完全理解,在他的脑海里有了这样的思想种子就是好事,总有一天,这些思想的种子会萌芽,逐渐长成参天大树,足以支撑这个孩子面对任何艰难险阻。

不止是李若杉,还有李若松,包括他本人,甚至是李良夫妇、李齐夫妇,早在李尤兰入宫的那一刻,他们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即便李若杉不是男孩,而是女孩,他们一家人的命运也不会太顺畅,稍有不慎便是全家遭难。

成栋本身是个不惹事但也不怕事的人,若是没有这些事情,他不介意过他所憧憬的那种悠闲平淡的生活,可若是外部条件不允许他过这种日子,他也不惧怕面对外部的狂风巨浪,想要有本事搏击风浪,最要紧的就是本人有足够的能力,能够站住脚、立住身。

成栋知道距离风波起的那一天并不会太久,留给他们的时间并不多,如何在短时间内充实自己的实力,光是靠现在的这栋房子、这点地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必须有一定的地位,有一定权利,甚至是有一定的军权,否则真到了那一天,不用对方做什么,他们一家人可以自己先把自己给解决了。

其实大部分的事情成栋觉得他们没有必要担心,因为李若杉背后的势力必然已经考虑到了这些问题,所以他们要做的就是参加科考,然后按照吏部的安排去赴任,不出意外的话,明年必然是会加开恩科的,这是给他们,确切的说,是给李若松的机会,唯一的,甚至是最后的机会。

在这之前,成栋觉得还是有必要给李若松上上课的,为官之道并不是有一腔热忱就够的,尤其是大楚现在这个情况,内有忧外有患,想要做个好官必然是能够安内也能攘外的,李若松距离这个目标还差得很远。

成栋在自我定位上面是非常明确的,他要做李若松背后的男人,能够让他毫无担忧往前走的人,不管李若松走到哪一步,只要一回头,他就在那里,站在他的身边,陪他一起面对所有的事情,若是李若松累了,他也会在那里,替他分忧,帮他解难,这是成栋所理解的家人应该做的事情。

很多年后,当李若松已经白发苍苍的时候,说起当年的事情,总是会忍不住感慨自己是个极为受到苍天眷顾的人,老天爷赐给他的这个夫郎是他此生最大的宝贝和最大的幸运。

每当他这么说的时候,成栋总是一脸温柔的看着他,握着他的手,淡淡的回一句遇到你也是我此生最大的幸运和幸福。

第117章说得好

成栋说完这段话后,停顿了一会儿,看了看李若松和李若杉,等着他们提问,李若杉若有所思的想了一会儿,突然开口问道:“那按照这个说法,儒教对我们来说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喽?”

“倒也不能这么说,不管是什么理论,它本身最核心的地方一定是引人向善的,只不过在治理国家的时候,作为最高统治阶层要考虑什么样的理论更加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康。

你如果有时间,不妨多看看历史传记,尤其是那些被誉为千古帝王的,他们本身必然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汉朝以黄老之道立国,为什么,因为秦朝以法家立国,采用非常严厉的思想控制,打击异己势力,反对是非古今,在这种高压政策之下,老百姓的反抗意识是非常强的,到了末年又战争频繁、国库空虚、民不聊生,最终导致秦帝国的灭亡。

基于这种情况,汉朝采用了无为而治的治国方针,轻徭薄赋、与民生息,所以到了汉文帝、汉景帝的时候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但是,无为而治也导致了极为严峻的后果,体现在国家层面就是面对地方诸侯王国势力的增长完全没有作为,结果诸侯王国势力恶性膨胀,干弱枝强,最终酿成七国之乱。

这次大规模叛乱在被平定之后,最高统治者意识到需要有一种新的思想对国家进行指导,法家的暴力和黄老的无为都被否定了,而儒家所提倡的君权神授、大一统正好出现在统治者的面前,这才是儒教兴盛这么多年的原因,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符合中央集权的需要。

虽然我们现在说当年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实际上汉朝还是以儒法兼施为主导的,只是经过几个朝代的更替,儒教被人为的抬高到了最顶端,而更应该实施的法家思想却被逐步淡化,这是不对的。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说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个问题有很多人思考过,也有很多人因此而产生过争论,若你说人心本善,那么善花如何结出恶果,若你说人性本恶,那么恶果如何开出善花,这个问题本就是应该两面看待的,怎么说都对。

为了劝人向善行善,我们很多宗教提出了很多的说法,比如佛教,说要多行善事以便于死后不入地狱,轮回仍为人身,西洋那边有个耶稣教,说是人生来带有原罪,你要一辈子行善事来洗清自己罪孽,死后才能进天堂。

可光是劝并不能阻止恶的发生,所以才更需要律法来进行约束,不是说我们不该推行儒教,而是儒教的礼是第二步要做的事情,第一步要做的是先树立法家的思想,要让老百姓知道什么是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你做了什么事要受到什么样的惩罚,你要约束好自己的言行。

第二步才是推行儒家,让人知礼、守礼,先对别人有礼貌,再收获对方的以礼相待,由己推人,当所有人都能够遵守法律又有道德,才能够达到墨家的思想高度,兼爱非攻,爱自己、爱别人,最后才是到达黄老之学所提倡的无为而治,到了那个时候你就没必要有太多的约束,因为所有人都是非常自觉遵守律法的,都是心怀善意的,都是知礼守礼的,那么这样的国家你就是没有人管,也能运行的非常良好。

所以,国家治理不好往往不是思想理念的问题,而是统治者是否采取了正确的方法,是不是真真正正的站在老百姓的就角度去考虑问题,我们都说国家,有国才有家,但反过来也是一样的,没有一个个的小家,大的国家也是不存在的,人都跑了,都不在你这里住了,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皇帝了,国又何存?

你只有让老百姓过上舒坦日子,老百姓才会拥护你的统治,如果你不让老百姓好过,老百姓自然也不会让你好过,其实咱们的老百姓都是最最朴实的人,你只要让他们有口饭吃,有个地方住,他就能够安安稳稳的世代居住在那里。

若杉,你看,咱们老祖宗造字是很有道理的,饭这个字左边是个食字旁,右边是个反字,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只要有饭吃就不会反,没饭吃了那就必然会反。

你始终记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将一日守土一寸,咱们要做的就是保护好这些老百姓,不受战乱的侵袭,不受贪官的祸害,让他们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手里若在有那么些许银两,这个国家何愁不稳定,又何愁不能长治久安。”

李若杉还没来得及说话,就听门口传来李齐的大笑声,“好,说得好,老夫真是没有想到,咱们松儿有这样好的福气,娶了个如此能干的夫郎,说得好,说的太好了,这一席话下来也是解了老夫几十年来苦苦思索而不能得的答案,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行了,有这样的晚辈,老夫也终于可以放心了,来,良儿,今日老夫高兴,你陪老夫好好的喝几杯。”

说完,李齐带着面心欢喜径自离开书房,李良深深的看了成栋一眼,跟在李齐身后施施然走远,而李吴氏和李陈氏自始至终都紧紧跟在自家夫君身边,但是那微微翘起的唇角显示出她们二人的好心情。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