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_神仙眼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04章(1 / 2)

他自从第一次花了极少的银子成功的捡了一次的漏,到现在心里一直有点转不过弯来。总想着以小搏大,成功捡漏才是王道。

其实这是他对古玩收藏的认识不深,爱好收藏古玩的那些真正的圈内人,固然都喜欢捡漏。但不一定都是对那银子感兴趣,很多人其实享受的是那种别人不识货,被自己看穿的人弃我取的乐趣。到不是象叶欢这样,完全以能赚多少银子为衡量古董收藏是否值得出手。

“笏板与官印的底价各是五万元为底价,三样物品加起来底价是八十万起价。。。。。。”。

老阎退在一旁手里拿着麦克风,感觉有点提不起精神似得,懒洋洋的喊道:“各位老板们可以仔细看一下,这两件物品的品相很好,保存的十分完善。。。。。。”。

“官印啊?呵呵这玩意不错,要是买到手,拿回家给我家里那老爷子瞅瞅,说不定他老人家会喜欢这物件。。。。。。”。

刘梅生在叶欢身旁嘿嘿笑道:“要是老爷子发善心,让我也买一辆象你那样的迈巴赫齐柏林就好了。。。。。。”。

叶欢笑着摇了摇头,这喜欢玩古董的主儿各有各的喜好。自己是为了赚银子,有些资深的骨灰级玩家是单纯为了兴趣,象刘梅生这种看起来是四不像,也不知道这家伙是不是附庸风雅才想起玩这东西的。。。。。。

随意的与对方东拉西扯着,叶欢的眼睛其实一直围绕紧盯着那块笏板与官印的身上打转。他掩饰的很好,没有人能看出来这时叶欢的心里其实已经是泛起了滔天巨*般的在翻腾不休。

对历史稍微了解一点的人都知道笏板与官印这两样小玩意的用途,收藏古玩的人一般对这两样东西都不陌生,但真正能掌握清楚它们来历的主儿却不是很多。

大家都知道,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拿在手中的器具。这物件又称手板,玉板或是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所以这物件又被现代人戏称为古代官员的笔记本。

《礼记》中记载:笏长中宽3寸,由于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于今天的

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笏板就废弃不用了。

而现在叶欢看见台子前面摆放的这只却正是一块象牙笏,说明最少是五品官以上的人所持有过的。

官印较为复杂一些,印章属于金石学的一部分,由来已久。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

皇家御玺无疑是古代印章中最为名贵的一类,但对一般藏家来说可遇不可求。官印相对于御玺,收藏要容易得多。而根据使用的材质不同,古代官印又可分为:铜印,玉石印,木印等等。

印章传世的不少,但真正的官印却是难得一见。这与我国古代当时的律法有着极大的关系。

~~~~~~~~~~~~~~

ps:谢谢的打赏以及月票,感谢。。。。。。

157打包出手2

157打包出手2

我国历朝历代的律法对官印都有相对严格的规定,一般官员的升迁,告老,罢免,殉职等等,都必须将官印上缴。

所以历来官印这玩意就是极少出现的珍稀玩意,如果这一枚官印是真品的话,拿去拍卖,少说也值个上百万的银子。

唐朝开始,我国古代的官印多为用铜水直接浇筑而成,宋代沿袭了这种做法,但自元朝开始,估计是那些执政的皇帝攻打欧洲的原因,吸取了外面一些印章的工艺做工,元代到明代的时候,官印多有为玉石所造。

虽然材质上略有变化,但官印总体的风格没变。官印上方有一只鼻钮,鼻钮是官印的把手,钮上有一眼酷似人的鼻子,故称为鼻钮。另外没有变化的是,官印始终保持着是正方形模样的朱红印章,印上的文字是朱文小篆,所有的官印上必刻有之印两字。

唐,宋,明三朝的官印边长都是规定死的,均为5。6公分长度的正方形印章,元代略有不同,根据官员品级的大小,官印的大小也不尽相同。

叶欢刚才用灵气对这两件物品彻底的扫描了一遍,没问题,确确实实是两件大开门的好物件。这点姑且不论,最使叶欢惊异的是,这两件物品在自己眼中所表现的那金黄色光线竟然是如出一辙,丝毫差异都没有。

换句话说,这三样东西肯定是同一时代的产物,因为造假的手段可以蒙骗其他人,却不能蒙骗叶欢那神奇的灵气。

看见这么神奇的事情在自己眼前发生,叶欢心头当时就颤动了一下。他赶忙急着跑到桌子旁边,根本顾不上周围众人的白眼,硬是挤到里面,仔细的盯着那笏板与官印,慢慢的打量起来。。。。。。

这时,要不是叶欢一贯的性格比较沉稳,他真的会得意忘形,能高兴的一蹦三尺高,被众人当成疯子看待。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