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日,晚间,方泽来报,说秦王不在宫中。秦对齐用兵到了最后关头,齐国突然秘密往主帐中递了一封降书,王贲怕有诈,连夜上报了秦王,于是秦王连夜出宫去了前线。
若是想见秦王,这正好是最好的机会。
—————————————
兵临临淄,黑云压顶,战争一触即发。
秋离和元辰几日疾驰也终于赶到秦军驻扎的附近,远远地看着两军对垒,秋离却不自觉的揪起心来。她想起上次在齐国的肉搏之战,倘若两军真的开战,不知道又是多少人的性命。
她看元辰一眼,元辰也正好看向她,他握住她的手,此刻,上万生命濒临涂炭,可是,他们也无可奈何。
这世间,本就有这么多无可奈何。
东风吹,战鼓擂,咚咚咚的急促声入耳,使人精神紧张起来。
弓箭手已经拉满了弓,骑兵也蓄势待发,就在这一刻,城门突然打开了。
鼓声停,周围一下子变得落针可闻的安静。
几万双眼睛直直盯着那一寸寸的慢慢打开的门。门开,没有严阵以待的士兵,没有金戈铁甲,只有一个瘦弱的白衣男子。
样子还是清秀的,只是那身板那样瘦弱,让人看起来不像是个男子。
他手上捧着一封竹简,道,“此仗一打,便是上万条人命。齐王爱惜子民,特下此召,若是秦王肯给齐王建五百里地作为封地,安度晚年,那齐王建现在开城投降,免得百姓受苦;若秦王不允,齐国便拼劲全国兵力,与秦决一死战。”
看来,传闻中齐国的降书,竟是真的。齐国现在竟然当众把这个消息说出来,恐怕是等秦国回复等的不耐烦了,准备鱼死网破。
因为这个消息一出口,便很是动摇军心。
若能兵不血刃便夺下齐国,又还有哪个将士肯拼命呢。如此一来,秦王不接受这个条件,也得接受这个条件。毕竟,齐王爱民,此举便得民心,若是秦王坚持再战,便失了民心,定是一场苦战。
然而,秦国高层却又另一层顾虑。十三娘毕竟是个劲敌,就算她已故去,却让人也不敢轻易相信齐国的降书。
于是,事态进入僵局,一拖就是三日。
这三日,士气眼见着一天比一天低落,军纪一天比一天懈怠。元辰见再拖下去只会是对秦国不利,便冒险孤身入军营去见嬴政。一夜闭门苦谈,不知道元辰和秦王说了什么,秋离猜或许秦王会不肯相信的宰了元辰,又或许两厢会抱头痛哭,不管过程如何,总之二日晨曦破晓,秦王被元辰说服,亲自在降书上签了字。
双方签署停战协议,临淄开城投降,齐王退位,隐居山林。
从剑拔弩张到兵不血刃,只用了三天。
这三天,秋离觉得有些不真实——只用了一道诏书,便免了万人流血之灾。这事情,未免顺利的让人怀疑。
可是,那一纸降书握在手中,却是沉甸甸的重量。
秦大军已经准备开拔回国,元辰觉得既然都到了齐国境内,便顺手处理了些曾经在齐国的生意,他和秋离便又在齐国多逗留了两天。秋离有问过元辰和秦王说了什么,但是元辰并不想说。秋离没有多问,只是随他去了。
在齐国的这些日子,元辰每日早出晚归的,秋离便自己在临淄转转。虽然六国战火久矣,可是临淄的百姓到是不像被战火荼毒过,日子过得还算安宁,不得不说临淄城主将这里治理的不错,若是放在太平日子,应该是个治世之才。
元辰一日回来的比一日晚,有时回到房中还未来的及更衣便睡去了,很是辛苦,秋离见他日日操劳实在放心不下,一日清晨偷偷便跟他溜出去,避过街上车水马龙,只见元辰进了一间茶楼,坐在一间雅室,再小心的将门掩了。秋离伏在外面,里面的对话听得不甚清晰,但是有三个字让她分外敏感。
苍龙阙。
她心中一愣,兜兜转转了这么多年,找了这么多年,为什么在六国都统一了之后,元辰还在找这个东西。讶异间忘记了屏息,屋内人是个高手,片刻功夫便有一柄飞刀射出门窗直冲秋离面门而来,她身子一闪,手腕一转用中指和和食指夹住飞刀,便又向屋内甩回,屋内一个黑衣人破门而出,和秋离方要交手之时,两人都愣住。
“阿如!”
“夫人!”
元辰闻声走出来,看着秋离无可奈何的叹了口气,“你还是跟来了。”
秋离上前一步对着元辰道,“我只是担心你的安危,你别生气。”
元辰伸手将她捞进怀里,“我没生气,只是有些事情不知是吉是凶,不想拖你下水。”
秋离努努嘴,“不是说同生共死吗?”
元辰摇头,“如果换做是你,明知前路凶险,也非要带上我吗?”
秋离理直气壮,“你放心,以后死我也会拉上你给我垫背……我俩肯定死在一起。”
元辰哭笑不得,“……”这听着不太像好话啊。
经过了这一出,元辰终于告诉她,秦王交给他一个任务,找到苍龙阙并毁坏之,六国已定,他不需要借助神力统一六国,同时他也不希望再有别人找到这个东西借此推翻他。
秋离有些不忿,“可是……”然而只是说了这两个字,便生生戛然而止,将剩下的话咽回肚子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