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慎:“我靠这也太坑了吧,按顺序来啊。”
一般来说,抽到三算是个不错的数字,不能太靠前,太靠前有什么毛病都会在评委心里无限放大,但也不能太靠后,太靠后的,评委没了精神,而且一旦撞朗诵篇目,很可能被前面的人压过。
许敬笑了笑说:“其实第二个出场也挺好的,让隔壁班先当个出头鸟试水,咱们再艳压群雄。”
方悦:“……我怎么觉得这个词不是这么用的呢。”
作者有话要说:
我有罪,码完忘了发
第47章朗诵比赛
汇演厅灯光熄灭,随之是沸腾人声的突然寂静。
舞台上的灯光亮了起来,伴随着不见踪迹的主持人汇报的声音。
一班因为是第二个出场,已经在后面做好了准备,第一个出场的班级刚刚退下,他们就有条不紊地在幕布的掩盖下登上了台,原本是舞蹈组、现暂时充当道具组的同学们迅速地把道具都给布置好。
“下面是由高二一班为我们带来的朗诵表演《蜀道难》。”
古老的音乐在主持人声音尚未落地时就缓缓插入,正如幕布展开一般,像是要把一个场景慢慢地推到眼前。
台下众人看到了舞台上的布置,都惊讶地发出一片呼声。
别的班上台,都是早已备好的三层高架就完事了,顶多几个领读的站得特殊点,然而一班地排列却有所不同。原本的三层高架上或坐、或站了一排人,每个人坐的位置高低有所不同,服装竟然也不同,灰色与青色交织,再一看那崇山峻岭的背景投影,观众们悟了。
这是延绵的山峰。
山峰两边,各有一个人工制造的横梯,也就是“天梯”,每一边都有两个粗布衣裳的小哥分别站在天梯的两边,仔细一看,他们也是站在台子上的。
在他们前面,是三簇统一的灰色衣袍的人,他们站得略显紧密,身边有的是松树,有的是翠竹,他们的前面各摆着一块道具石头,验证了他们的身份:岩石。
开场是齐声读,每个人掷地有声、又颇俱感情地齐齐爆发出第一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音乐恰在这一刻爆发了一瞬,将那语气中的悲壮之气凸显了个一干二净,然而紧接着又恢复了之前开场时的平静,一位蹒跚的“老者”出场,他徒步登山,每走一步,周围的“雾气”便浓厚一分,用一种悲恸的语气,悠悠叹道:“噫吁嚱……”
又似这一声叹不足以名状心中所感,叹得更深,恸得更深,似乎都带了些颤音,却又莫名激烈:“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他说完,又似缓缓道来:“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这是“山峰”的最高处的人缓缓接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这是“天梯”边的一位壮士独自出声。
后面便是“山峰”们依次朗诵,有时是两个人齐声,有时又是三个人齐声,听众们瞬间被吸引了注意力,明明是耳熟能详的课文,明明是他们心目中有些无聊的朗诵比赛,可这花样百出、暗含巧妙的布置,难免让大家多注意了几分。
要说这种布置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花样太多,反倒容易让人忽略了内容本身朗诵得如何,但这也是在苏相辰的考虑范围内的。
因为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擅长朗诵,本来高中生的朗诵水平就有限,这种全班性参与的朗诵比赛就更不必说,说不好听点,起码四分之三的人都是拖后腿的存在,如此一来,还不如让每个人都分工开,既能单独把自己负责的部分练好,又能让评委的注意力稍稍侧重于其他可以加分的方面,免得被实际水平把分值拉下来。
这样的安排显然是有成效的,因为多亏了花样,一班人的朗诵在听者耳中,显得格外的深情饱满,第一印象可以说是相当不错,后续回想也会发现回味颇多。
前半截朗诵完毕后,又是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篇课文读起来铿锵有力,爽得很,可真要朗诵起来,其实难度是很高的,尤其是这三句“蜀道难”要如何把握,当然,一班擅自加了第一句词,成了四句。
然而这第三句既不像第一句那样威武霸道,也不像第二句那样无奈颇多,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第四句乃是结尾,前面刚慷慨激昂完,后面便接上一句满含劝意的“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在这劝意的基础上,还有一种激昂之余,不甚明显却又挥之不去的悲凉之意。
只见所有人忽然朝着一个方向望去,像是在眺望那延绵的山峰,那位最开始单独出场的老者挺身而立,缓缓诵出最后一句,与此同时,曲子又仿佛回到了最开始时的那段古琴独奏,又好像不太一样。
落幕。
全场沉默了几秒,才爆发出一阵掌声。
许敬作为道具组的一员,上台帮忙撤道具时,便从还没拉紧的幕布边缘一角窥到前排有一位评委老师甚至忍不住给了个大拇指。
在最前方舞台的两侧,有两个实况转播的小屏幕,此时舞台上落幕,屏幕里就改成了本轮参赛人员的信息。
换做别的班,大概就是把班级名字写上、指导老师也就是语文老师写上、朗诵名目写上即可,然而一班的屏幕却是满满当当,切了好几次才播完,先是前面的三件套,然后又单独把朗诵组、道具组的人名字分别列了出来,然而最有含金量的压轴的那一张名单。
此时众人已经安静下来,低声讨论“一班牛逼”,同时也注意到了那闪个没完刚刚定格到最后一帧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