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51_(综同人)我在故宫装猫的日子[综]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分卷阅读351(2 / 2)

咸阳学宫的学子都是荀卿的学生,当中格外优秀的还是荀卿想要将学说传承下去的候选人,而吕安将这些人全都打包带走,那就是在挖他先生的墙角,于荀卿而言自然不必提就知道他有多闹心了。

想到自家近些日子一来脸皮愈加厚实的儿子,吕不韦不由想到进宫前……自己似乎看到了蜀郡派来的官吏入城。不知道那是不是安儿派来的人?

该说父子之间默契十足,此刻蜀郡派来的官吏正一脸无辜地站在咸阳学宫门口。

他一如所料地吃了一个闭门羹。

咸阳学宫作为秦国唯一的一处官学,还是由儒学大家荀卿坐镇的官学,是秦国年轻人最向往之处。在这处学宫中走出了不少人才,现在都在秦国的官僚构层中工作。

此处人来人往,他穿着小吏的皂袍,站在这儿还挺显眼的。

但是除了偶尔经过好奇看过来的游客,咸阳民众都没给他第二眼,因为最近太常见了。小吏自己也有所准备,被挡在门外后他不慌不忙从果下马身上拿下装备就地开始搭摊子。

“先生,蜀郡又派人来了……”大师兄毛亨缓缓进入了荀卿的雅室,他面上挂着些显而易见的无奈,“是否要请进来?”

荀卿闻言胡子都要气上天了,“那臭小子又要来要人了是不是?不见不见!”

“可是……”毛亨犹豫了下,又道,“听说这次来的人……在门口摆开了摊子。”

摊子?什么摊子?

荀卿跟着毛亨快步向学宫门外走去,还未到学宫门口,远远便见到门口人声鼎沸,乌泱泱一片全都是自己的弟子,他眉梢一挑,心中立刻有了不好的预感,等又走进一些就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大声说道:

“我们蜀郡人杰地灵,人人都有求知之心,奈何山高路远环境封闭难以如愿,但我们对于知识的渴望从不曾减少,也诚挚邀请各位有识之士来蜀郡支教。”

“正所谓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躬行,诸位学已有所成,难道不想找一个地方来实践一二?蜀郡今年将进行县乡重新划分,拥有大量的基层就业岗位,此可谓天赐良机。”

“现在报名入蜀的可享三年生活、交通、食宿补贴,若能通过蜀郡择才试便可直接上任!走过路过莫要错过啊!我的同学们。”

荀卿终于忍无可忍,他边走边呵止道:“吕安!”

皂衣小吏闻声看来,圆亮的大眼睛眨了眨看着极为机灵。趁着荀卿还没有走到面前,他忙以极快的语速说完最后一句话:“欢迎大家到南边来、到基层来、到大秦国最需要的地方来,一起来建设我大美蜀郡!”

话音刚落,他三两步赶到荀卿面前躬身作揖,“学生吕安,拜见先生。”

第214章战国风云(66)

荀卿运气半晌,最终还是伸手将少年扶起,“你这臭小子,一回来就动静颇大,缭儿呢?没同你一道归来?”

“师兄在后头押送东西呢。”吕安笑了一下,他一手扶住荀卿往学院内走,另一手冲着背后做出了一连串姿势。荀卿并未看到,不过吕安的别的师兄们都看到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一群小吏很快就接手了吕安方才的工作。

他们一边向围观的学子们发放传单,并且拉着人热情讲解蜀郡情况,一边热情招呼人过来看看他们蜀郡的特产,一个个都和变把戏似的掏出了一样又一样的东西,硬生生地将他们秦国学宫的大门当作了展示平台。

更夸张的是,他们似乎还拿出了小炭炉……

扭头看看已经被吕安忽悠走的荀卿,再看看依旧沸沸扬扬的门口,辈分比吕安小的弟子纷纷挠头,稍年长一些的则是哂然一笑,表示随吕安折腾便是。

如今秦国各郡县之间开通了举荐择才通道的只有蜀郡,蜀郡因为特殊的情况也的确有很大的人才缺口。

一开始吕安写信紧急求援时,出于师门情谊,也出于弟子们的确需要一个实践的平台,荀卿便让几个感兴趣的学子过去帮忙,然而谁知道小师弟要的不是几个,而是几十个。去了蜀郡的师弟们几乎就没有再回来的,即便偶尔有回来的也都是吃里扒外回来拉人的。

虽说荀子欣慰于这些弟子们的成长,但难免也觉得吃不消这种消耗法。用荀卿的话来说,蜀郡就是简直像一个深坑一样,根本不是招募人才而是吃人才,吞下去后连骨头都不带吐的。

但效果也的确显著,大量受过教育、有远见的年轻基层官员进驻蜀郡后,给当地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一点便是蜀郡出现了一条由蜀郡人自发搭建,官方仅给予技术指导的道路——米仓道通路。

这条道路在金牛道的东面,为蜀郡的东北角,其打通米仓山,将汉中和蜀地西北方连在了一起。虽然这条路比起金牛道要更加难走一些,但地理位置优越,满足了东蜀郡人民的出行需要。

有了这条全新的道路,同样被秦岭阻挡的巴郡也有了可以北上的通道。这条路对于巴郡的人们而言意义可能更重要,但是作为交通枢纽,蜀郡也得了不少好处。

拥有两条可以直通咸阳道路的蜀郡自此成为了南方地区的交通枢纽。

当初参与投资的几个土族首领都因此获利,他们在沿途设置了几处休息站,站内都更是开设了店铺来售卖货物以及新鲜的瓜果,并且提供驴马租借服务。

因为米仓道以山路为主,主要由阶梯承担上山下山高度拉升的任务,沿途的土族到后来还开发出了人力轿服务,这笔服务很受想要离开蜀郡去咸阳长见识的有钱人的欢迎。当然也很受入蜀旅游的秦人欢迎。

路通了,当地的经济收益自然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短短两年,沿线居民的月收入基本提高了六到七成,有特别能干的甚至能够翻倍。

而道路的贯通也意味着生活成本的降低,这块地区居民的生活肉眼可见地美好了起来。

有了钱,自然要有更高的追求。

“想致富先修路,修完路快读书”成了蜀郡的口头禅,又有去咸阳见秦王作为吊着的甜果子,蜀郡从上到下都燃烧着学习的热情。

蜀郡的官署在蜀道的几个节点设立了驿站供来往歇息沐马,所得收入用于培养当地人才以及支付给来援教的秦人工资后竟然还有盈余。后来这笔钱就被设立了一个专项基金,用作送蜀郡的学子们入咸阳读书时候的盘缠。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