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4_(三国同人)【策瑜】吴侯一职,孤可以辞了吗?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分卷阅读14(2 / 2)

27.

“仲兄吗?”孙权的神色忽而郑重了起来,“他大约是我见过最好的人了……”

他说那人是万里挑一的无双公子,面若冠玉,眉目英朗,带着没有侵略性的美感,昔年策马行街处不知带走多少暗许芳心,他是舒城桃李,是九天月色。

他说那人出身世家,复为贵胄,却不骄不矜,虚怀若谷,若深流静水,似玉壶冰心,温文有礼,精通音律,雅擅鸣琴。

他说那人多智善谋,聪颖慧黠,深谙行军用兵之阳谋诡道,退可运筹帷幄,进可披甲执枪,文能安动荡天下,武当退汹汹敌师。

他说那人是侯府佳主,看似潇洒无拘,随性而为,却永远记挂着孝顺母亲,记挂着教养幼弟,记挂着维护小妹,甚至记挂着府中下人的生辰婚配,记挂着后园花木的盛萎荣枯,侯府诸事都在他心中。

他说那人是江东良将,堂堂男儿,铁骨铮铮,与大哥一道断难决外事,四方征战,生死与共,心怀天下,志在千里,他求生却亦不畏死,他是军心支柱,是民心所向。

他说那人亦是明媚鲜活,许是因为大哥事事顺他的意,以致被宠惯了,且不说人前如何谦谦君子,在家中总还保有着几分少时的恣意娇纵与少爷脾性,但正是如此,他才有了应有的烟火气。

他说他们从不是君臣,他们只是家人,至亲至信,像所有普通人一样,他们是彼此的依靠,侯府便是漂泊后的归宿。

他说他拥有天下人毕生所求的一切——权倾一方,无边荣华,亲友在旁。

周瑜闻毕沉默良久,半响方道:“那常人所求三事,他要的原只不过最后一桩。”

奈何这一桩,他徒然耗尽半世,也求而不得。

28.

“我想若他们没有彼此,大概都会活不下去吧。”孙权最后补充道。

周瑜却忽地笑了,他微摇了摇头,轻却坚定道:“瑜相信,他会活下去的。”

孙权不置可否,周瑜的态度终于让他问出了久在心中的疑问:“那你们呢?这里…究竟发生过什么?”

周瑜还是笑着,带着无力的苍白:“您想听吗?”

他就这样置身一旁,事不关己般地揭开了被刻意尘封了多年的旧事。

TBC.

第二十一章番外鬼知道孤都经历了些什么!(六)

本章为历史权且有权逊暗示

29.

孙权面前是一扇门,一扇上了锁,八年不曾开启的门。

他正在迟疑该不该推开它。

30.

却说孙权被迫从孙策那儿接受了放在另一边他决绝不会接受的世界观——比方说周瑜是他哥父母之命,没有媒妁之言,却不妨碍是明媒正娶来的结发之人;又比方说自己其实全名应该叫孙·蠢萌·见哥怂·食物链最底端·今天依旧没能辞职·权。

也被迫接受了孙策的威胁——比方说不准告诉周瑜孙策已故去多年;又比方说其实他们已各自娶妻生子,明面上早无纠葛。

最后孙策丢给他一句:“想你也不会在此处停留过久,粮饷之事我已交待了张子布去办,你大可安心休养,只要莫说些不该说的话,我便可保你无虞”,随后便把他打发来熟悉侯府,自己则边念叨着“可莫让公瑾等急了”边头也不回地走了。

以是我们一向英明神武,处事果决的吴侯,此时正在一扇洞开的院门外踌躇不前。

31.

不是因为院中有老虎,而孙权没有车他才不进去的。

孙权看着身边从院中鱼贯而出,负责洒扫的仆婢——他们经过孙权身侧,笑着微微屈膝,齐道了声“二公子”,便径自离开了。

此地他太过熟悉,这座位于侯府东侧的幽静院落,正是从前孙策的居所,那儿昔日也曾这般热闹,有来往的仆从,有正在忙碌战事的孙策,有在侧织绣的大乔,有正在玩闹的孙绍,还有那时尚小,有无忧依靠的自己。只是自孙策遇刺,大乔夫人为安新君之心带着孙绍远走,孙权便下令封了此院,自此再不许人涉足。

他不敢想那儿是否已徒余尘埃,不敢看那儿何时已杂草丛生,他只是由着青苔绿藓侵上了石阶,同时也蔓上了自己的记忆。他怕一想便击碎了他的帝王之心,他怕一看就勾起了他的苦痛回忆。因为再怎么说,他承下这重担执掌江东之时,也只是一个连失父兄,惊疑不定的少年。

他那时只有十八岁,而陪在他身边的,也只有一个大权在握,深不可测的周瑜。那至亲至疏之人口口称臣,声声立誓,成全了他勃勃野心,却独独不曾开口问问他是否伤心又是否害怕,独独未能对他温言一句“莫怕”,他们严守着君臣的界线,各自装作忘却了在记忆往事中纠缠不休的同一人,固执地撇去了最后一丝联系。于是当初无措的少年变成了坐断东南的吴主,而昔年谁人口中被柔肠百转地轻唤着的公瑾也变成了开口家国天下,闭口征战杀伐的周都督。

无事不变,亦无人不变,他们皆变得寻不回丝毫昨日的痕迹,那么如今这里,可还寻得回吗?

孙权犹豫地踏入此中,霎时回忆侵袭,暖风扑面,吹散了一地尘埃。

32.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