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令人心颤的敲击节奏,除了班主任吴玉兰还有谁?
以她站立点为圆心,一个完美的沉默咒瞬间扩散全班。
吴玉兰放下教案,翻开一个文件夹,扫了眼,又抬起头慢慢扫过全班:“看来大家都已经拿到卷子了。那么我先公布咱们班的达标线。不到这条线的都要换班。”
6.
720。
最后定下的达标线。以一门课150分满分算,也就是全考到120以上才能留下。
按照吴玉兰的说法,创新一作为重点班中的重点班,达标线比其他两个创新班再高出10分,这就是实力的证明。
她说这句时,杜明依然沉浸在拿到高分的得意中,没忍住嘀咕了一句:再高20分爷爷也稳如泰山。
吴玉兰不着痕迹地扫了他一眼,语气变得微妙:
“很遗憾,有部分同学过了这周就要说再见了。考试是拼实力、检验付出程度最好的标尺,如果不把它当回事,最后成绩也不会把你当回事。”吴玉兰翻着成绩单,话锋一转,“不过过分重视考试,也未必是好事。”
几个意思?
孙翔皱了皱眉,直觉吴玉兰必有所指。
果然,她的视线扫向后排,准确地说,正是吴启几人所在的位置:“我们班有些同学成绩提升很大,远超过达标线,老师既感到高兴,也希望你们是真凭实力留下的。否则以后跟不上进度,苦果只能由自己承担。”
7.
吴玉兰的发言……尽管没点名,却和点了名效果一样,让人像吞了苍蝇一样恶心。
为什么说恶心,是因为这本来就是件普通的事——考卷在变,答卷的人也在变,容易或复杂,松懈或奋进,都会影响成绩起落。然而身为班主任的她,却偏偏因着个人的主观偏见,代入好恶,把它给刻意放大、单独“提醒”,不可能不引发全班乃至更大范围的“多想”。
她一走,整个班再无心早自习,大部分在交头接耳,小部分则直接把怀疑的视线投向杜明他们。
其中像章程之流,早看孙翔小团体不顺眼的,更是自以为终于逮到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仗着有班主任的话背书,大着胆子直接开炮。
“老师到底什么意思?我听不懂。”说话者是章程的同桌。他们两人在讨厌小团体这件事上很有默契。
“老师的意思就是说有的人啊,平时不好好学,一到考试,歪门邪道倒是搞得起劲。只不过邪道有后遗症,希望以后摔得太惨不要后悔啊。”章程乐滋滋地转着笔,余光时不时往后瞟。
“阴阳怪气说谁呢?”如他所愿,杜明一拍桌站起来。以杜明的脾气,忍到现在才爆发也是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