翾楚:“修仙,还有什么要做的?只有读书就可以吗?”/p
白衣少年笑道:“修道做工夫,只有把人欲平了,道的境界才能出现!”/p
翾楚:“修道有什么觉得好难,没有机缘的话,比做人都难,如果有机缘,却比什么都简单……”/p
白衣少年笑道:“讲到做人难,现在做人是不太容易,不过这个生命也是来之不易,因此,“下手速修犹太迟”。”/p
翾楚:“可是老年的修,超过这个卦气怎么办呢?年岁不够修练……”/p
红衣仙子道:“只有加倍下工夫了。道家几乎没有一个不通医药的,也没有一个不懂军事的,都懂!你要修道,在庄子的观念称为“心兵”,是理人欲之争。饶欲望非常大,把这个欲望净化了,才走上道业的路。所以修道做工夫,心里头有干戈之相,理人欲之争,只有人欲平了,那个所谓理,道的境界才能出现。”/p
翾楚:“我常朋友,我们有些错误的情绪思想,不完全是心理的,而是生理的变化限制了人。”/p
白衣少年笑道:“所以道家的方法与佛家不同,第一步先要把生理变化了,也就是从物理开始转起,把你转过来。有些密宗讲气脉也是走这个路线,先改变了血肉之躯的生理气质,然后打坐得定就很容易了。”/p
翾楚:“理学家得什么道呢?儒家孔孟之道是“人欲净尽,理流斜,妄念杂想平静净化了,就达到道的境界。”/p
红衣仙子:“人合一境界是人欲净尽了,理才能流校理学家也用道家的方法静坐,从静来人手,可以达到“人yu净尽,理流斜的境界。不过他们是不盘腿的,打坐就是正襟危坐,这是儒家坐法。”/p
翾楚:“以前我们的时候家里有老师教书,去找老师时一看老师坐在那里,大家不敢动了。为什么?”/p
白衣少年笑道:“因为老师在入定,不是老僧入定,他们是静坐,每也规定时间。那么,“人欲净尽”何以能够做到呢?”/p
红衣仙子道:“理学家讲变化气质,这个变化气质也是从道家里头拿出来的。气质就是这个肉体生命实际的东西……”/p
翾楚:“怎么把它变得过来呢?”/p
红衣仙子道:“道家所谓真正修道要修到自己脱胎换骨,整个肉体都转换了,这也就是变化气质。道家把七岁做一个单元,这里就告诉诸位要懂中国医学的儿童保健了。要培养孩子身体健康,七岁到八岁是一个阶段。二七十四到十六,所谓少年的烦恼时代,身体变化这个阶段也要注意。女性是七的数字,男性是澳数字,所以我们讲:你这个人七七八澳,乱七八糟,不三不四……都是《易经》数理的观念。”/p
白衣少年笑道:“不三不四,因为第三爻第四爻最难办,这是由内卦到外卦;乱七八糟,是七不能乱,八也不能糟,七七八八就形容糟乱了。所以这些俗语俗话,都有很多的哲学道理在内。男女两性的保养观念,可以从七年缩至七一个变化,再缩至七个时辰,也就是十四个钟头,乃至于七秒钟都变一次。我们现代医学也知道,一个人七年之中身体大部分都换新细胞了。十二年一纪,从内到外没一个东西没有换的。我们今坐在这里,假定十二年以后我们还坐在这里,你是你还不是你?这个生理的变化有它的法则,我经常修道学佛是个科学,先要把理论搞清楚才能下手修。”/p
翾楚:“有许多人以为这个修道做工夫,打坐就是了,何必懂那些理论!不懂理论叫做盲修瞎炼,盲修瞎炼有没有用处?”/p
红衣仙子道:“当然也有用处,但那等于是保养一台机器一样,你少用一点,经常给它抹抹油,经常把它包起来,也就可以拖长一点才坏。但是,那可不叫修道!”/p
翾楚:“哪叫修魔吗?”/p
红衣仙子道:“呵呵……”/p
白衣少年笑道:“修魔也能长命百岁的!”/p
翾楚:“只要长命百岁,总是很吸引人了!”/p
红衣仙子道:“所以庄子动辄“千岁”,“万世”,大树大鱼和大葫芦大鹏鸟等等,他的意图,是要把现时放在无限绵延的时间流程中,把现世放在阔大无极的空间背景下,在超越此时簇的“大”之下,克服执着的固陋。从执着走向阔大,从功利走向超越,在庄子就是从迷梦走向觉悟。他借孔子之嘴孟孙才“特觉”,让孔子自己和颜回都是“其梦未始觉者”,就是以固陋与觉悟对举而展示觉悟的高妙。”/p
翾楚:“因为有高远广阔的取向,现时现世的有限性才得以超越,而超越现时的态度,却又模糊了现实的实在性,使经验中实实在在的现实变得虚玄起来,和原本被认为虚玄的梦境难以区分了,庄子的蝴蝶梦就表达了梦觉难分的感觉,同时也对能否最终走出梦境表示出疑惑。”/p
红衣仙子道:“这些特点,使《庄子》的梦方式不仅衍生出“人生如梦”之类的熟语,同时也催生出黄粱梦南柯梦之类的虚拟梦境的故事,来表达一种庄子式的人生态度。”/p
翾楚:“魔要是治病,救人可以吗?”/p
白衣少年笑道:“如“祈晴祷雨济世界,治病驱邪救众生”等不可思议的道妙。朝野钦崇,功德无量,门弟遍布。故阐立了正一法门,道教由此而振兴下。沿至金元之际,祖师王重阳以三教合一的理论为基础,仍遵循“性”“命”双修为宗旨,创立了全真派。随后,登真成仙者不可胜举,又得到了中兴。”/p
红衣仙子道:“地相合,以降甘露”,此处讲的甘露是指不大不的细雨,故称甘露,是由地阴阳相合,才能降细雨,滋润万物。“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宇宙之间的森罗万象芸芸众生,都在“和”的情理中生息,所以“和”是自然界唯一的真常之道。它最有生命力,所以称做“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