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w”这3个字母,有的人说翻译成“别摸我”还能理解,翻译成“宝马”真不能理解,还有个“w”没翻译呢!
呵呵,那我们来回顾
一下历史吧——
bw品牌实际上来自于其公司的名字,bw公司称是“bayerischeotorenwerkeag”,这是德语,意思是“巴伐利亚发动机制造厂”,也有人译为“巴依尔发动机有限公司”,而bw正是这个称的缩写。
德文“bayerischeotorenwerke”的英文字面意译是“bavarianotorworks”,这个音译就是“宝马利亚”。
1960年代bw的汽车在英国市场盛行的时候,形成了用beer或者bir来称呼bw汽车的风气,而bir的发音就有点“宝马”的感觉。
1989年,香港某公司拿到了bw的在我国大陆地区经营的代理权。同年,bw在国内的代理公司成立。
可能是基于以上某点或几点综合考虑,并根据“巴伐利亚”的发音特点,bw的在我国的代理公司给自己取名为“宝马利亚(华国)有限公司”。
这是巴依尔第一次在名字上的变动!
当然这种变动在当时仅限于在公司命名层面上,而在车型命名上依旧被宝马利亚有限公司取名为巴依尔。
1992年,宝马利亚(华国)有限公司下属公司——宝马利亚汽车(瑞士)有限公司与北京市小红门龙爪村农工商公司合作成立“北京宝马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销售bw汽车以及售后服务业务。
北京宝马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作为德国bw在我国的正式代理商,将“宝马利亚”四个字省去“利亚”二字,仅留下“宝马”这两个字;
也就是在此次合作之后,旗下车型被音译为了“宝马”车型。
给“bw”取了一个响亮大气的中文名
“宝马”。
从此之后,宝马被广泛流传,“开宝马、坐奔驰”也成为人们的口头禅。
应该说,把“bw”翻译成“宝马”真可谓神来之笔,bw在国内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功,这个取名真的有很大的功劳!
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英雄人物的座驾一般都称之为宝马,比如西楚霸王的乌骓、吕布(关羽)的赤兔、刘备的的卢等等。
这内中意思不就是在说“买bw,就是买最好的座驾”吗?
而且既符合自身音译,又契合中国历史文化,可谓中西合璧,翻译得实在是妙!
这次的命名,可以说是bw最成功最正确的一次决定!
因为bw更名为“宝马”之后,在国内市场中曾经因“巴依尔”这个名字带来的与消费者之间的隔阂感,可以说是瞬间消失了!
所有的消费者,一提及宝马就会触发运动、高贵、汗血宝马等联想,一下子带动了宝马汽车在国内的整体销量,也为此后bba的三大豪车品牌三足鼎立的局面埋下了伏笔。
随后,宝马汽车在国内的销量节节高升,在2000年的时候就已经做到了家喻户晓,“开宝马,坐奔驰”更是成为了平头老百姓对宝马、奔驰这两大豪车品牌最确切的评价。
当然,时至今日可能很多人都已经忘记了bw从“巴依尔”到“宝马”这个命名转变背后的故事和经历。
但是毫无疑问,宝马这一命名为bw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
沈笑夫看得津津右有味,不停地点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