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现在上课,请同学们翻到课本……”这节课讲的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注释①)阶段,先接上光反应那节,距上次课是2天前,
“上节课讨论了光反应,生成ATP与还原氢,那么还原氢([H],注释②)的全称与呼吸作用的[H]有什么不同?”
先问简单的,同学们秒答,然后课堂来到中间,“这个示意图有点难,卡尔文循环全过程,注意英文,我提醒了很多次。综合我所讲的,谁能把示意图大致画出来?”
我讲课不用PPT,都是自己画图自己标注,这次打算让同学们来实践。
“大致”挺简单,一位男同学工整地画出来,思路清晰,还顺便加了点箭头解释,不错。
“我想让你们试一回,自己扩展具体每个环节的式子和图解,不过选一个示范就行——这步,谁来试试?”
我又提示他们有多少步,多少幅图,同学们见识过我的严谨程度也不怕,因为我不会数落任何人。
“我,我试试!”小布举了手。
平时她不敢举的,我就先叫了她,顺便对其他举手的同学提议,“给她一个展示的机会吧!”
小布紧张得要命,站在黑板前手抓着笔还在抖,写出来的步骤很有条理,除了一点缺陷以外。
这个过程时间够长,我让同学们翻开一处先做习题——常态了,耐心至极。
同学们一定也很震惊她的作答,是她亲自写的,条理也很工整,因为她很细心。
对她来说,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留一道拓展题,”还剩10分钟下课,我为了检验某人是否真在,“挺难的,四星,跟本节内容有一丁点关联,可以不听。我写题干,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在拓展题中,五星最难,一星最简单,我设定的规则)
那位总积极回答的男生,叫廖天堑,他抬头挑战了一下,在草稿纸上演算第一问。
我见小布举棋不定地张望,遂先下台巡视了一圈,把睡着的同学拍醒,嘱咐他们可以写的题,举手示意,不懂的同学课下问,又差不多回去时,小布戴上了耳机。
“那个,叶,叶老师……”小布举高手起立,“我,我可以试一下……”
“第一问解出来了?”我隐约猜出,假设若成立,下一句对于某位天赋不在线的人来说——
“没有,三个问都能求。碍于黑板的位置,我只写关键。”
而小布除了不自信卡了一点,是自己的声音说的。
许多同学双倍吃惊地盯着站直的小布,走下到黑板,拿起粉笔,开始做答。
草稿都不带的!
不过她是听一句,写一句,有时写错会擦,也花了不少时间。
期间我离得近,还能听到“C的离子键怎么写成这样”“为什么要用对数啊”之类的她小声问电话话筒,半懂不懂地写完了第2问。
本人觉得第3问她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了(虽然她说“可以”),而且下课铃同时奏响,反倒是向来不拖堂的我听见同学们——
“小布,你怎么这么厉害!”
“你知道第3问怎么做吗?”好吧,下节是……不对,周三上午只有3节课,我是最后一节的。
“啊,我……”小布不知所措,又小声对电话问,”这样不太好吧?解释吗?塞把玻璃渣(注释③)是什么!……”
于是——
小布解释了自己戴耳机的原因,是问了表哥的,不是自己写的,又低下了头。
“这样啊……但没关系!”同学们的好奇让小布一惊,“因为实在太想看看第3问的解答了!”
当然也有其它事忙的学生先离开了,教室里剩十来个人。
“好……好!”
“好什么好,丫头。”
同学们将震惊的目光投向教室前门,有个人一把抓下耳机顺带甩了几下,又一把收回来,带到左手后伸了伸:
“笔丢给我。”
还好索漠比林小布高一点,也就一点。乍一看上去却仍能看出他的年纪——“小布,你哥哥和你同岁吗?”
正在做题的廖天堑同学也抬起头看了看索漠。
小布又一次惊讶(得没丢粉笔),索漠直接走到讲台前,探身拿了几根白的和彩色的,不经意地偏头笑笑:“叶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