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一郎仍不死心,继续诱哄着:“看不到新中国,那你岂不是很遗憾?”
张志强语重泰山:“为了民族解放,我等死而无憾!”
高桥一郎恼羞成怒:“好,我要你看着他们是如何死去的。”说话间,他挥起军刀向一个□人的头颅砍去。顿时,喷涌的鲜血飞溅。
高桥一郎随后把滴血的军刀架到张志强的脖子上:“张书记?”
张志强看到牺牲的同志,双眼发红,用力向高桥一郎撞去:“畜生,你有种来杀我。”
高桥一郎不防备,被张志强撞翻在地,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张志强此刻还这么的英勇。
几个日本人向张志强冲去,高桥一郎踉跄着起身,然后把手一挥,恶狠狠地说:“我要看看你们□能坚强到什么程度。”他命令日本兵把张志强绑在一棵树上。
高桥一郎挥起军刀刺向另外一个□人,并下令杀害了另外两人。顷刻间,地上就被迸流的鲜血染红。
面对身首异处的同志们,年轻的女□员,厉声斥责日军的暴行。
高桥一郎令几个日本兵当众撕碎了她的衣服,轮番□,并把被折磨的奄奄一息的年轻姑娘砍断了头颅。
这是些禽兽,他们不是人。
张志强怒眼爆睁,眼中几乎要喷出血来。他只为自己没法把同志们救出魔掌而痛苦,为同志们的牺牲而难过。
高桥一郎到了张志强的面前,还未说话,张志强一腔鲜血涌出,向他的脸上喷去。
高桥一郎气急败坏,拔出枪来,向张志强射击……
天空中长久酝酿的雨意终于汇成一股大雨,倾泻而来,日本军的太阳旗被雨水冲得再也不能飘扬了,正定大桥下浮沱河的水,怒涨起来,水流湍急,不时卷起朵朵浪花,在翻滚激荡着……
正定城的古城墙在雨中记录着这一刻。
城墙上的松柏树在风中哽咽着……
第2章
回忆历史,似乎不应该是这样一个青年的责任,记录历史,似乎也不应该是他今天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从28岁到36岁,张宁感到自己已经活过了大半辈子了,也是这几年,他的阅历和能力始终不能够让他完成自己儿时对奶奶的一个心愿:长大了,我要写写爷爷的故事,我爷爷是个烈士。我们家所有的人都是共产党人,长大了我也要当共产党。
奶奶经常絮絮叨叨地跟他说:“你爷爷当时入党的时候,我还不想让他入呢,要知道多少共产党人被杀了呀!那年,一个28年(1928年)的老党员找你爷爷,就在今天咱们的这个炕头上,他们秘密地说些什么,我就知道你爷爷他加入了共产党。咳,那就是你爷爷,国民党的军队都被日本人打跑了,你爷爷他们那么几个人能把日本人赶跑吗?”奶奶每说起爷爷,就又心酸又埋怨,但她内心是骄傲的,为自己嫁了一个这样的丈夫而自豪。
奶奶的话,让张宁思索了半天,是啊,放在今天,年轻人是不会了解当时的历史情况的,当然,教科书里讲述了许多革命故事,但那毕竟是有限的,没有身临其境,对共产党人那种民族的责任感和危难之中献身革命的精神是不可能切身体会到的。
思索在历史中,张宁一向是沉静的,生活在今天的这个时代,张宁感知到国家强盛的尊严和力量,他是青年人,不失时尚潮流,他是作家,一个写作战争历史的作家,沉稳凝重则是他必须修炼的素质,这个素质已经在他说我要写爷爷的故事中诞生了。
当然,今天的故事已经不只是为了写写爷爷的故事了,更大的是一种责任,一种不能忘记历史的责任。
一次,张宁曾经看到一个日本留学生对一个中国出租车司机漫骂,日本人眼里流露出对中国人的那种鄙视,让他久久难忘,那名中国司机在日本留学生的眼里就是东亚病夫,就是拉黄包车的车夫,这就是他知道的日本人。
虽然历史的车轮已经向前迈进了许多,但日本人对中国人蔑视鄙夷的心理仍然没有改善。如果我们自己不自强,历史的悲剧说不定将重演。
难怪,当今日本孩子是不会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队对中国乃至大多数亚洲国家的侵略和杀戮的,他们从教科书里知道的只是帮助中国和亚洲国家建设王道乐土,这样的精神怎么会制造南京大屠杀呢?怎么会拿活人制造细菌实验呢?怎么会让一些被侵略国家的妇女充当“慰安妇”呢?“慰安妇”又是什么呢?
是啊,同样天空,同样的白云蓝天下,正如今天般美丽,然而,侵略者的飞机向建立璀璨的华夏文明的古国投下了罪恶的炸弹,炎黄儿女的血肉遍横儒家厚道之地的城市和乡村……无情的火,烟和雾,旋转燃烧,冲向天空。
飞机晃动了一下,可能是遇到了强气流的原因吧,机舱里,张宁坐直了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