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尚未转向的车轮
di还是de、流行音乐到底是什么、高水平一定在专业组吗、是学习还是邯郸学步、唱法划分的利弊、青歌赛的赛制真的科学吗
一份份报纸上针对不同的切入点谈论着青歌赛,那话里话外,作为一个被10年代各种段子、软文洗礼过的人,毕文谦分明感觉得出舆论导向的味道,只觉得这个时代的文章,倒是挺含蓄,颇有节操了。
但也仅此而已。这些事情,与自己有关,却不是眼下的自己管得了的,虽然,自己倒挺想事情的节奏按自己的想法走
这是一个娱乐生活并不丰富的时代,在有电视或者收音机的地方,人们对青歌赛这个新生事物有着充分的热情比如,招待所那个前台就是例子。
这是一个多数人文艺不了,文艺范儿却高大上的时代,虽然全民教育水平远远落后于10年代,人们却对艺术有着远胜于10年代的尊敬与追求。
这是一个物质条件比较匮乏导致信息并没有爆炸的时代,无论是一首歌还是一个比赛,传播的途径既不丰富也不快捷,人们总是在接受信息,远没到应接不暇的地步。
这是一个人民艺术家的时代,就像王富林上街买菜时被卖菜的质问评分的理由他时常有机会和普通人交流,彼此之间也有平等交流的心态无论是建国以前还是30年后,都几乎不复存在。戏子无义之类的鄙薄,也许才是历史的主流,而这个时代,反而是历史长河中的“非常态”。
渐渐的,毕文谦遐想到了苏虹“历史”上的她,在年纪轻轻功成名就之后,并没有汲汲于名利,很少在媒体上曝光,而是经常随单位下基层表演。这在10年代大约是异类了,但在这个年代,却似乎理所当然。
似乎。
毕文谦对10年代很了解,在80年代却只生活了不满1年。一切,也许,真如印象,也许,似是而非。
这个时代,有文艺,也有黎华;有孙云这样的母亲,也有张口“丫头养的”亲戚;有文雯那样呆萌的美少女,也有小张姐姐那样拉人作死的文艺兵。
这,是一个有趣的时代,也是一个可爱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如果能让人们思考起来,也算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脸上挂着微笑,毕文谦继续读起了一份份报纸忽然,面色一凝。
良久,他轻轻唤着同样在看报的黎华。
“黎华。”
“嗯”
“最近,万鹏有没有找过我”
黎华眯起了眼睛。
“怎么在报纸上看到了什么”
“听你口气,他真找过我”毕文谦心里既松又紧。
“我叫他等决赛过了再说。”黎华点点头。
果然如此。
放下报纸,毕文谦抱头沉思了很久。
“你去通知吕斯清,月半小夜曲,暂时不录了。这盘磁带少了这首歌也无伤大雅,反正歌词的质量存在问题,上不了台面”
“师父”黎华有些迟疑,“真的不录了”
“不录了。”毕文谦看着她,重重地说,“然后,你叫万鹏带点儿吃的过来,一起吃个午饭,聊聊最近发生的事儿。”
黎华望向那堆她还没看过的报纸:“事情很重要”
“一叶落而天下秋,说不定那片叶子就飘落到负重的骆驼背上,迟早把它压垮了。”
“你确定决赛不用多准备准备”
见黎华还是有些不放心,毕文谦假装盘算了几秒:“那,你顺便通知一下电视台,和上次一样,给我准备一架钢琴。”
终于,黎华起身准备出门。
“对了,你那件军大衣,我醒的时候,不小心弄到了地上,可能弄脏了”
回答他的是利落的开关门声。
房间里依然响着自己唱的月半小夜曲,现在听来,毕文谦却心不在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