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学习其他技法的时候,还能从其他技法那里找到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p
但是做糖菜,以往学习到的那些技法几乎帮不上任何忙,没有多少经验可取。/p
尤其是观察糖熬到哪种状态,到达什么温度,相当难判断。/p
不同于实验油温可以下点东西炸一下看状态,熬糖要完全通过肉眼去观察判断。/p
上面说大泡、小泡看上去十分简单容易分辨。/p
可实际上分辨的难度很大。/p
比如一百二十度的时候,水泡变小切均匀,在行业里通常称作鱼眼泡。/p
就是水泡形状跟鱼眼一般大小。/p
那么大泡呢?/p
没有夸张到龙眼或者荔枝大,只是偶尔有那么几个水泡能涨到那么大而已。/p
其他的也就比鱼眼泡大那么一、两圈。/p
这也是为什么制作拔丝之类的菜时有些人总是经常性失败。/p
因为他们掌控不好糖到底炒到了什么温度,又控制在哪一个温度,糖究竟在哪一种形态上。/p
就这样,杨振兴在继续磨练苏菜刀工的同时,开始每天在后厨炒起了糖色。/p
通过实验,他发现油熬虽然速度快,但是是最难掌控火候的;/p
水熬虽然慢,但是好掌握,成菜的色泽也好,比较干净。/p
水和油一块儿熬,则把前两者的优点都结合到了一块儿,不但速度快,熬出来的颜色也好,出丝儿也十分透亮。/p
他在一边不停的练习,杨兴盛和冯兴源等人也不忘随时教导。/p
“你这锅油熬的糖油掌多了,因为油太多,所以对你观察色泽和水泡来调整火候造成了很大影响,所以你这锅糖才失败了。”/p
“水油熬煮要先下白糖和少许清水,等小火把糖开始熬化的时候淋一点儿油进去,这时候就可以挂霜。/p
等起了小泡拔丝、琉璃,再起大泡变成深红糖色加适量水熬匀就成了可以上色的糖色。”/p
“糖跟水要保持1比1的比例,油的话根据我的经验是油1糖10,只需要用油润锅之后挂在锅上的油就足够熬制。”/p
几位老人可以说言传身教,把自己多年总结下来的经验全都不吝惜的传授给杨振兴。/p
得益于他们的帮助,杨振兴对于炒糖火候上的把握进步速度飞快。/p
但这仅仅只是开始而已。/p
接下来不管是挂霜还是拔丝、琉璃、蜜汁和蜜蜡。/p
每一种菜在制作的时候都有各自需要注意的细节。/p
比如挂霜菜,倒入原料后就要停止加热,加一点儿白醋可以让色泽更加洁白。/p
拔丝菜可以加一点儿油,一个是防止粘黏,第二个是颜色更加明亮。/p
制作琉璃菜环境温度不适宜太高,做完后可以放到冰箱冷藏,防止糖壳融化。/p
这也是为什么,大冬天卖糖葫芦的摊贩要比夏天的时候更多,因为结糖快还不会融化。/p
等杨振兴想要把这些技巧完全掌握,估计得花费比以往更多的时间。/p
不过等他掌握了这些技巧之后,厨艺肯定也会迈上老大一个台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