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觉得袁夕之所以会娶李俊,是因为袁夕当时太过落魄,娶不上媳妇的缘故。但现在听袁夕说来,他会娶李俊,竟然是因为他当时看上了李俊。
袁夕将当初自己没地方住,李家为了收留他,说他是李林氏的远房亲戚的事也说了出来。
不过,宁大人最关心的还是杂交粮种和嫁接技术。把袁夕所知道的知识全挖了出来,末了,还问袁夕的老家有没有其他可以增加粮食产量的东西。
袁夕想了想,觉得,道:“我从老家出来海上运货,曾经听人说起一个叫做美洲的地方,那里有一种植物,叫做红薯,味甜肉多,可做主食,亩产很高,大概有亩产有上千斤。还有一种名为土豆的蔬菜,亩产也可达上千斤。如果大人愿意派人去海外寻找粮种,引入种植,定能提高粮食产量。”
红薯和土豆这种高产农作物,大渊朝现在是没有的,红薯原产于美洲,与中国隔着半个地球。而土豆原产于南美洲,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离中国也很远。
如今的大渊朝虽然有海禁,但却没有闭关锁国,在朝廷的监督之下,还是保持着与海外的一些贸易的。但这种情况下,红薯和土豆都没有传进中国,想来这两种植物现在的产地还离大渊朝很远。
虽然不知道这个世界的地理跟原来的世界是否一样,不过,这里跟古代中国很相似,想来像是红薯,土豆这种植物,这个世界应该也是有的。
这话让宁大人吃了一惊:“你说的可是真的?真有那么高产的粮种?”
亩产上千斤,那可是比小麦的亩产高出五倍啊!如果引入了这种植物,可以解决多少人的吃饭问题?
袁夕道:“这个……,在下也只是听说,并未亲眼见到过。不过,并不只是一个人说过这样的话,想来应该是有的。只是那里离大渊很远,若是去找,需花费不少时间。”
事实上,红薯的产量很高,袁夕记得亩产好像是有好几千斤。不过,这里的种植比不上现代,他就说低了些。
宁启明也被红薯的高产弄的有些激动,他跟着宁大人学了不少,自然知道高产粮食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爹,你看咱们要不要去找找?”他道。
宁大人沉思了下,对袁夕道:“此事我会向朝廷禀告,若真能找到红薯和土豆,也是你大功一件。”
若真能找到这样高产的粮种,必能名留青史。
其实他更愿意自己派人去海外寻找,然而,朝廷是有海禁的,如果不禀告朝廷,将来即使找到了红薯和土豆,他也不好向朝廷交代。
袁夕谦虚道:“在下只是说出自己的见闻而已,实在是没有什么功劳。”
“你不说,我们又怎么会知道?都说这世上的事知易行难,可很多时候,知道才是最难的。”宁大人道。
知识,经验,信息,这些东西有时候人要花费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更久的时间,以及大量的金钱,精力才能获得。
这一点袁夕十分赞同,他能在这个世界做出这么多事,靠的就是在现代学到的各种知识和思考方式。
宁大人又问了许多关于红薯,土豆,以及海外的事。
袁夕给自己编了一套身世,大致是他祖上是大渊朝的人,居住在海边,改朝换代时因为战乱跟着海商逃到了海外定居。在海外发展出一番事业之后,又出海经商。他因为年纪不大,跟着长辈出海的次数不多,因此海上的见闻也不多。不过,他倒是从别人口中听到过许多海外的异闻。
对于这套说辞,宁家父子并未提出怀疑,比起袁夕的身世,他们对海外的事物更感兴趣。
袁夕说的那些海外的风俗,他们几乎从未听说过。像是荒岛食人族,把鳄鱼皮镶嵌在自己皮肤上的族群,一年只有雨季和旱季两个季节的热带雨林,还有哥儿当家做主,娶好几个男人的哥儿为尊的部落等等……这些千奇百怪的民俗与气候,听的在场的两人一愣一愣的。
这些事当然不是袁夕在海上贩货时听别人说的,而是他在原来的世界里时,从电视上或网上看来的。宁启明听的入了神,连见多识广宁大人听了,也不由感叹世界之大,自己的见识还是太过渺小。
桌上的饭菜早已凉了,被下人撤了下去,又端上了茶果点心。厅堂里说话的声音一直没停,直到天色渐黑,宁家父子才有些意犹未尽的放袁夕离开,并约了过两天再一起续话。
袁夕回到家,便把今天的事跟李俊说了。
“你说,若是真的培育出了杂交水稻,杂交小麦,还找到了红薯和土豆,朝廷会不会给我个官儿当?”袁夕眼神发亮的道。
李俊沉思道:“若真能做到,朝廷应该会给你一些奖励,但不太可能会赐官。”
袁夕听了也不气馁,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别看现在朝廷重视农耕,但农学仍是杂学。即使他真能弄出杂交水稻,杂交小麦,身份也不会真的提高多少。
朝廷抑制思想传播,抑制科学发展,结果就是没有多少人愿意往这上面用心研究,农业发展缓慢。想到这里,他不由觉得有些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