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羡梅指了指,道:“这是武侯祠了。”
“武侯祠?”
张煌言之前,也听说过武侯祠。不过,那是因为他读了杜甫的《诸葛庙》之后,知道成都有武侯祠。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襄阳也有一个武侯祠。
看张煌言有些吃惊,左羡梅调笑道:“哈哈,怎么了,才子,诸葛亮曾经躬耕于此,难道,这里不应该给诸葛先生立一座祠堂吗?”
这“才子”二字,颇为讽刺的味道。不过,左羡梅完全是调侃的意思,张煌言听了,也是微笑应之。
两人下了马,将马拴好,走上了台阶。原来,这祠堂是依靠一座小山而建。要走上一段台阶,方能到门口。
还没到门口,就听到里面有朗朗读书声。
“这里是私塾吗?”张煌言问道。
“不,”左羡梅给他解释,“这里是隆中书院,很多襄阳的读书人,乃至湖北、四川的读书人都会来这里学习的。”
听道这里有书院,还有很多人来此学习,张煌言更是有些吃惊。他没想到,如此乱世,这里的人还不忘学习圣人的训导,未来可期,未来可期啊!
同时,张煌言对于这个襄阳的感觉越来越好。
正说话间,两人进了祠堂,祠堂门口的牌匾上,写着“武侯祠”,三个字。
进得祠堂,眼前便是大殿。张煌言看到这大殿之中,供奉的就是诸葛亮的坐像,而一旁的石碑上写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八个字。
正当两人想要进到大殿之中的时候,突然,从厢房之中,走出了一个衣着朴素,满头华发的老者。
看这位老者的一举一动非常庄重,而且,眼中尽是光彩。张煌言断定,此人定是一位有才学的儒士,而非是普通的私塾先生。
那老者先是行礼,然后轻声问道:“请问二位将军可是找人?”
看到这老者行礼,张煌言两人也赶紧行礼。
不同的是,左羡梅右手拳,左手掌心贴着右拳,行了一个抱拳礼。可旁边的张煌言则是弯腰,两手掌心向内,左手再前,右手在后,两手的手指相贴,向前一拱,行了一个儒生的拱手礼。
抱拳礼和拱手礼不同,看张煌言行这个礼,左羡梅一愣。原来,她没见过这种儒生的拱手礼。她是在军营中长大,身边都是大老粗,懂得行礼的人都没有几个,更别被说是这儒家师生的拱手礼了。
而那老者见了,先是一愣,然后,脸上也出现了微笑,旋即,躬身还了一个拱手礼。
张煌言礼罢,起身道:“在下只是慕先贤之名,特来拜访,有所唐突,还请足下见谅。”
这位老者似乎没有认真听张煌言的话,而是问道:“将军可是八字军的张煌言吗?”
张煌言脸上的“誓守华夏,唯保大明”,这八字军就是标签,根本不用做什么自我介绍,天下皆知,并不奇怪。可令张煌言奇怪的是,这老者怎么会知道他的名字?
收齐好奇心,张煌言还是先回答:“正是。”
那老者笑道:“哈哈,原来你就是在襄阳城中,将左良玉的参将打落马下的张将军呀,哈哈,失敬失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