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处理完“楼剧团”的扩招事宜,下午,沈月楼立即马不停蹄地去拜访了刚刚结识不久的评书大家陈连元陈先生。
没办法,赈灾义演之后,生活一切如旧。
除了周末两天可以短暂休息一下,工作日里,他大多都在《末代皇帝》剧组的安排之下学习外语、宫廷礼仪以及马术运动等。
拿多少钱,办多少事,这一千五百万华元的片酬果然不是那么轻松就拿到手的啊!
好在这些技能会让自己终身收益,沈月楼投身学习的时候倒也乐此不疲。
陈连元住在北城铜井胡同,沈月楼对这块地不熟,下车以后,他也是找了好一会,才找到陈家的门牌号。
“哈哈,沈老板到了啊,今日贵客临门,真是蓬荜生辉呀。”
“呵呵,陈先生太客气,沈某叨扰了!”
二人在门前寒暄客套了一番,陈连元立刻把沈月楼请进了自家小院。
对于沈月楼的到来,陈连元心中十分意外。
自己与沈老板只是在赈灾义演上匆匆见了两面,泛泛交谈过几句,并无别的交集,他怎么会特意过来拜访自己?
难道沈老板有什么事要找我?
陈连元心中疑惑,却也不好明说,只能等待沈老板自己说明来意。
进入客厅,两人分宾主位坐下,陈连元随即为沈月楼煮了一壶庐山云雾茶。
“好茶,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醇厚甘甜,果然不愧是华夏名茶啊。”
轻轻抿下一口绿茶,沈月楼不由抬头看向陈连元笑道:“陈先生,其实,上次在赈灾义演上听了您的那段《忠肝义胆许青麟》之后,月楼心中忽然萌生了一种念头。
曲艺与戏曲不分家,许将军的故事在京剧里也常常演绎,“于派”名剧《战凉关》就与此相关。
沈某想着,一个好的故事,若是能够曲艺、戏曲两开花,这样,不仅可以将故事传播更广,同时也能以故事为媒介,扩大戏曲或者曲艺的受众,让喜好听曲艺的观众去听戏曲,喜好戏曲的观众去听曲艺。
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月楼这两天把自己之前已经写出却还没来得及排演的几出京剧剧本合编成了十几回评书。
呵呵,这个想法既然是受陈先生启发,沈某写完之后,自然是优先过来找您品鉴啦。”
曲艺、戏曲不分家。
以故事为媒介,拓宽受众的边界。
为此,特意把几出京剧合编成一部评书。
听到沈月楼如此赤诚的话,陈连元心中不禁大为感动。
戏曲与曲艺不分家是不错,但在华夏文艺界,不止是戏曲伶人,曲艺艺人中也有很多自认为曲艺低了戏曲一等(历史源流以及艺术成就等)。
要不然,五天赈灾义演也不会每一次都是曲艺艺人开场,戏曲伶人大轴。
自己这类说书人还好,算是戏曲的远亲,那些唱鼓书的旁支,若是从戏曲中借鉴故事或唱段,常常被严格要求只能唱其中一折或几折,根本就连全本都不给唱。
没想到,沈老板不仅没有丝毫的门第之见,竟然还专门将戏曲剧本改编成评书。
这般胸怀、这般人品,才是大家气度啊!
心中慨然长叹一声,陈连元对沈月楼的好感倍增。
“呵呵,早就听闻沈老板是剧作大家,前有《六月雪》与《杜十娘》,近期又有《白蛇传》一出,如今,听您说特意将京剧改编成了评书,陈某已经迫不及待要拜读您的大作了。”
听到陈连元的话,沈月楼连忙拱手谦笑道:““陈先生谬赞了,沈某对评书认知浅薄,今日特意奉上拙作,请您这位评书大家斧正。”
从沈月楼手中接过一部只有十几页纸的话本,陈连元立刻认真翻看起来。
《杨家将》?
大周历史上并无特别有名的杨姓将军,这话本的主家或为沈老板杜撰的人物。
翻开首页,只见开篇写着:“话说大周第十二位皇帝,名叫柴光义,驾坐在燕京城,年号为太平兴国。
这一日,皇帝升殿,满朝文武参王拜驾已毕,文东武西,排列两厢。
有丞相王褒王延朗奏本:北边大梁皇帝魏元尚打来战表,要和大周开兵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