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们看在萧父的情面上,也会叮嘱自家孩子让他们不要得招惹欺负萧家几个孩子,特别萧家的宝贝,原主,更是不要主动得罪,正常人看到这里估计都要以为原主是个嚣张跋扈的姑娘了,事实正好相反,因为家里人疼爱,倒是养成了原主天真烂漫的性子。
萧父萧母觉得自己能护得住闺女,即便后来意识到闺女性子太憨了,也没想着改,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有些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后面发生的事情也恰好验证了这一点。
前十几年,原主无忧无虑的长大,中间闹饥荒也没怎么吃苦,后来要不是遇上那个人,估计一辈子平平顺顺的也就过去了。
68年全国范围内掀起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下乡运动,杨树湾生产队从69年开始接受知青,第一批两女四男总共六个知青,村里来了知青,萧父是生产队队长必须得管,原主借着机会没少去知青点,慢慢她就对其中一个叫江潮生的男知青上了心,只是那时候他们都还小,江潮生听说才16,原主也才13,纯粹就是好奇。
萧父见小闺女整天往知青点跑,也没多想,他家圆圆还小呢,等他发现事情不对的时候已经晚了。
都是十几岁的孩子,从来没吃过苦,冷不丁的让他们干这么辛苦的田间活计,好多人都受不了,当然受不了也得受,一年两年还能忍下来,但时间一长,还是回城无望,好多人就开始起了别样心思。
叫江潮生的男知青就是其中一个动心思的,原主原本就对他有好感等萧父发现的时候,已经没办法了,无论他们夫妻俩怎么劝都没用,最后两口子到底舍不得闺女,只好捏着鼻子认了。
认归认,他们心里都清楚那个知青没安好心,平时也都防着他,只是他们千防万防没防住自家闺女,江潮生不知道走了哪里的门路搞到了回城的资格。
这要是萧父不给盖章,他也走不了,即便还是闹着要走,也能商量出个办法来,比如要点赔偿啥的。
但人江潮生压根就不找萧父,他直接哄了原主让她偷盖了公章,然后他又特意挑萧父出去开会的那一天溜了,而那个时候原主已经怀孕六个多月了。
这人一走,就再也没了音信!
原主开始还不相信萧父的话,一直等着,坚信她男人会回来,只是孩子出生他没回来,过年了,他还是没回来,时间越来越长,原主也知道她被骗了,只是这个时候,说什么都晚了。
这两年多的等待里,原主的性子变了很多,原先那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再也笑不出来了,她天天坐在村口的小土堆上等人,连两个孩子都顾不上了。
萧父萧母心里后悔,可世上没有后悔药啊,他们只能更加的疼爱原主,两个孩子也都有萧母亲自照料,几个嫂子心里不舒服,可也不敢咋呼,萧父在家里就是一言堂,几个儿媳妇要是敢有不满,搞不好就会被赶回娘家。
如果萧父没出事,原主慢慢就会清醒过来,而且有了这一番人生经历的磨练,相信原主会变得成熟稳重,以后不管是自己单过还是重新再找个人,都能活的很好。
但人生就是这么无常,萧父去了,是在工地上出了事故去世的,没有当场死,只是重伤,救不活了,后来从医院回来交待了一下遗言,就去世了。
萧父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原主,但原主的精神一直不大好,他不敢把钱直接给她,这才有了开头那一出。
萧父从解放后就一直主管杨树湾,这些年下来总共余存了九百多块钱,加上工地那边紧急送来的三百块抚恤金,总共一千二百多块钱,三个儿子每人才分了二百五十块,原主一个人分了三百块,剩下不到两百块给了萧母。
当时几个儿媳妇都很不满,只是萧父余威仍在,加上给原主的钱由她们保管,另外还有村里的众多长辈在,她们才没敢闹,只是心里一直觉得萧父处理不公,后来还是工地又送了一笔抚恤金,三兄弟平分之后,那一茬才算揭过去。
萧父的死是分水岭,以前有萧父在,嫂子们心里不舒服也只会忍着,现在萧父一死,她们可不会再惯着原主了。
什么不干活还想吃饭?没门!
什么还想让她们帮小姑子洗衣服?没门!
洗衣做饭,喂鸡喂鸭,打扫卫生,样样都得干,原主前面二十多年一直养尊处优,如今干这些粗活,身体也吃不消。
萧母是舍不得闺女做的,只是她也没办法,一方面她才五十不到还得下地挣工分顾不上家里的闺女,一方面村里人也在说闺女不能太娇惯,该干的家务活还是得干,大家都这么说了,她也不敢再反对了。
其实私心里她还是想闺女能好起来再嫁个好人家的,这要是落个连家务都不干的名声,还怎么嫁的出去,于是萧母也只有抽出空的时候帮闺女分担些。
原主本来精神就不大好,萧父一死,她的一方天都塌下来了,脑子一直浑浑噩噩的,结果还被嫂子们硬被逼着干活,干的不好,还会被嫂子们指桑骂槐,日积月累,原主的身子也不大好了,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差,最后走到那一步,也就不难理解了。
原主原先跟三个哥哥们的感情很好的,只是他们一个个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家庭,平时白天还得下地干活,晚上又有嫂子们的枕边风,兄妹之间的感情就淡了。
后来嫂子们让原主干家务,几个哥哥们都没说什么,甚至还帮着自家媳妇说话,让原主也学着干活,别太娇惯了。
这话放在正常人面前确实不算错,原主之前也确实太娇惯了,只是原主的精神已经明显出了状况,几个哥哥还说那样的话,就有些寒心了。
原主的几个嫂子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她们跟原主非亲非故,没有任何义务要对原主好,后面让原主干家务,刻薄是刻薄了点儿,但要说是她们害死了原主也太冤枉了点。
萧圆没打算报复原主的这些家人,原主的悲剧,是由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萧圆觉得其中四成的原因在那个知青,三成的原因得归萧父萧母,二成的原因怪她自己。
萧父不说了,相信在他临死的那一刻已经接受过惩罚了,萧母?她可能是世上最后一个真心疼爱原主的人了,无论她以前做了什么,都值得原谅。
原主有错,但也为自己所犯的错误付出了代价,最可恨的就是那个知青,骗财骗色,最后耍手段拍拍屁股跑路,简直就是人渣中的人渣。
等着吧,她肯定是找他算账的。
最可怜的就是原主的两个孩子,原主近三年来精神状态一直不好,都顾不上他们,全靠萧父萧母帮衬。
在农村,人言也是很可畏的,就像原主的两个孩子,知青亲爹跑了,亲娘疯了,你想人村里孩子能说他们什么!
以前有萧父在,村里人就是想说,也都避着些,也会叮嘱自家孩子不准欺负两孩子,等萧父一死,那说难听话的可就多了,原主自己还好,前面有萧父罩着,后面大多数时间在家干活,影响不是太大。
两个孩子就惨了,有的直接就叫孩子疯狗,一见两孩子过来,就老远喊疯狗来了,疯狗来了,然后孩子们一窝蜂似的跑开。
不光不受村里孩子不待见,甚至连自家孩子都骂他们,萧圆刚才让萧母出去找孩子,也是怕他们被欺负。
原主大儿子江芮今年才四岁多,小闺女江姗三岁多,以前都是跟着家里的哥哥姐姐们玩,出去也没人敢欺负,现在不行了,现在自家的哥哥姐姐们可不带他们,带了他们,别的孩子就不跟他们玩了。
兄妹俩就只能自己跟自己玩,但即便这样,碰上路过的孩子们还是会被人骂,被人扔石子,这些在原主的记忆里是没有的,都是萧母跟她唠叨的时候不经意说出来的。
萧圆回想着有关两个孩子的一切,看来她得尽快离开这个地方了!
萧圆正在闭着眼睛琢磨着事情呢,就听外面传来萧母骂骂咧咧的声音:“缺德的,不想我家孩子过去,直接吼一嗓子不就完了,做什么放狗啊?”
“你俩也是,人家不稀得跟你们玩,你们别去不就行了吗,干什么还非要往上凑?”
萧圆一咕噜爬起来就奔出门外:“谁家放狗了?”
“不是大狗,就是条小狗,我刚已经骂过了。”萧母摸着外孙的小脑袋,“你娘好了,你快去跟人说个话。”
萧圆听了心里还是意难平,可她现在没力气,也没法抄家伙就跟人硬干,她收敛了火气,将目光转向萧母边上的小豆丁,小豆丁蔫头耷脑的没什么精神,萧圆蹲下身子跟孩子招了招手:“过来,到娘这边来。”
小豆丁往萧圆这边看了一眼,就又低下了头,萧母轻轻推了推他:“过去啊,你娘叫你呢,快去啊。”
小豆丁被萧母硬推了两下,就低着头慢悠悠的往萧圆这边走,时不时偷偷打量一下萧圆,萧母转身就又捞起身后的小外孙女,她看着仿佛缩小版的闺女,忍不住亲了亲。
萧圆蹲在那里,耐心的等待着原主的儿子,也就是她这辈子的儿子,等孩子走到跟前,她伸出手轻轻捧着儿子的小脸,从儿子的小脸上,依稀还能看到他爹的影子,圆乎乎的小脸,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看着就很有灵气,只是小脸上还有泪痕,身上也脏兮兮的。
萧母看闺女又盯着外孙的脸“发呆”,忍不住有些鼻酸,她闺女要不是碰上那么个浑人,怎么会变成这样。
萧母吸吸鼻子,就将怀里的外孙女放下,转而去拉蹲在地上的萧圆:“起来吧,蹲着难受。”
萧圆没理萧母,而是又蹲下身子看原主的小闺女,比起早出生一年多的大儿子,小闺女就可怜多了,大儿子出生的时候,他们的爹还没跑路,原主正处于最幸福的时期,满腔的母爱都给了大儿子。
小闺女就没哥哥的好运了,她还没出生,原主的精神状况已经开始出问题,出生后,原主也没管过她,甚至连一次尿布都没给换过。
萧母看着小外孙女不停的往她身后缩,叹了口气:“慢慢来,孩子还小,你以后多陪陪她就好了。”
萧圆点点头,就就着萧母的手站了起来,然后又主动牵着两个孩子:“我去给他们洗把脸!”
“我帮你拿暖水瓶。”萧母说着就又习惯性的去茶几上拿暖水瓶,只是茶几上哪里还有暖水瓶啊,萧母缓缓收回自己的手,“应该是被你大嫂拿去了,我这就过去拿。”
“算了!”萧圆拉住了她,“等中午一起说,你现在去闹一通有什么意思?”
萧圆现在住的是正房,东屋住的萧父萧母,西屋住的就是她,两个孩子是自打出生起就是跟着萧父萧母睡的,原先有萧父在,什么好东西自是都在他们正房,如今情况不同,有些人顺手牵羊那是家常便菜,每次去要还得吵上一吵,烦人的很。
萧母又忍不住落泪:“要是你爹还在,她们绝不敢这样的。”
萧圆看着越来越空的茶几,扶着萧母坐下:“没事,以后我给你买更好的。”
萧母摇头:“娘不要你买啥,娘只希望你好好的。”她握着闺女的手,“孩子,这次好了,以后可再不能寻死了,你要是死了,娘也,娘也活不成了,我们到时候一起去地底下陪你爹去。”
“不死了,我死了两次都没死成,阎王爷他不收我!”原主啊原主,摊上这么好的娘却不知道好好珍惜。
萧圆是在自己屋里吃的中午饭,可能是她作了重大让步,今天的中午饭还算不错,自从分家后,她和萧母就每家每月轮流吃,在谁家吃,原主按理就得帮谁家干活,这个月正好轮到大嫂家。
估计这也是为什么原主大嫂之前跳的最欢,原主这个月已经跳了两次河了,两次,那还干个屁活,全都躺床上休养了,养好了,也差不多该挪地方了。
可能是三个嫂子以前装的太好了,萧父临死前就没给她们几个分粮食,而是将家里的粮食全分给了三个儿子。
萧圆猜想萧父当时心里想的是她们到点去吃就完了,至于谁做,那还用说吗,肯定是当家儿媳妇啊,只是他的想法是好的,关键没人听。
萧圆吃完饭就躺在床上着闭目养神,兴许等会还有一场仗要打,保险起见,她还是保存一□□力。
那边原主的三个嫂子就在劝自家男人,她们早前就已经商量好了说辞,都不用现成编。
“我看小姑子精神好了不少,估计这次没死成,应该是彻底想明白了,咱们就别拦着她过自己的小日子了,省得再拦出毛病来。”
“小姑子要总跟着咱们过日子,什么时候才能长大?我们必须发发狠,逼的她自己立起来,再说她真要遇到困难,我们这些当哥嫂的还能干看着不管?”
“就算是分开过,小姑子不也还跟我们一块儿吗,谁还能欺负了她不成?说句不好听的,小姑子在咱家干活,咱娘心里一直都有意见,如今咱们跟她拆伙,她自己干自己的,咱娘总不会再说了吧!”
“一百五不少了,小姑子现在看着是好多了,可谁知道她哪天又抽风呢,万一再遇上一个江潮生,那不是又一毛不剩了么,她现在可没咱爹给她托底了,咱们当哥嫂的呀必须给她留条后路!”
一番话说下来,原主三个哥哥就都同意了,然后就是请队长请文书,还有村里的长辈,他们觉得以后还在一块住着,甚至连去跟妹妹沟通一下都懒的沟通,整天见面的,确实也没必要。
等萧圆被人叫出来的时候,人都已经到齐了,萧圆按着以往的样子没有说话,径直坐到萧母边上,眼角余光注意到来的那几个人似乎都对她很冷淡。
冷淡就冷淡吧,横竖她以后也不打算在村里待。
队长文书长辈们在来的路上已经听说了前后,知道过来也就是走个过场。
对于原主的遭遇他们一点都不同情,一个从小被娇惯坏了的闺女,不听爹娘的话,结了婚还傻乎乎的,后面出了事,又扛不住寻死觅活,听说现在好点了,就又作妖想把她爹临死前存在哥嫂那边的钱要回去
对于这样一个不作不死,越作越死的闺女,他们怎么喜欢的起来!
新队长环视了一下堂屋:“人都齐了,那就开始吧,都各自把之前的分家字据拿出来”
因为之前已经分过一次家,现在只要按着萧圆提的条件才重新写一份字据就行,快的很。
“当初老队长临走前交待的清楚,让你们三兄弟不管怎么样,一定要管你妹妹和她俩孩子,现在你们即便是分家,这一条也得作数,这一点你们三个认吧?”
不管喜不喜欢那闺女,好歹是一条人命,而且老队长临走前苦苦哀求他们帮着看顾那闺女,他们几个就不能昧良心。
原主三兄弟不住点头,三妯娌鼓着腮帮子,到底没敢说不认,不过她们心里也不怕就是了,万一真有那么一天,她们肯定也能想出法子来。
新队长满意的点点头:“那我就把这一条加上去!”
萧母看几个儿子一丝不带犹豫的就点头,脸上好看了不少,萧圆没什么感觉,原主哥哥们点头有个屁用,他们又不管家。
后面又说了一下口粮问题,就是每家都拿出一百斤粮食供她们撑到下个月分粮,到时候她们几个的粮食就会直接分到萧母头上。
“我多一句嘴,既然分开了,那我们正房的东西是不是给还回来?”萧圆大咧咧的盯着原主大嫂,
“别的东西就算了,暖水瓶总得留我们一个吧,我娘年纪大了要用,我俩孩子年岁小也要用,你那屋里已经有两个了,我们这边可就一个!”萧母就在边上抹眼泪。
新队长听完就直摇头:“解放,百善孝为先啊!”刚才一直不说话的几个长辈也跟着附和:“你爹才走几天啊,你们就连个暖水瓶都不给你娘留了?”几个长辈盯着茶几上空落落的地方,心里也有点失望,看来刚才的小姑娘没说错。
原主大哥臊的满脸通红,转头就狠狠瞪着媳妇儿:“还愣着干什么,赶紧拿去啊!”吴华平闹了个大没脸,忙不迭的往外跑。
“娘,下次华平再犯浑,你直接跟我说,我捶她!”
“大哥,你这话都说过多少遍了,我也没见你捶过一次!”原主大嫂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她是一步一步的试探,才慢慢变得胆大起来的,再说原主大哥又不是瞎子,屋里多个暖水瓶不会看不出来吧。
看见却不说,要不就是懒得说,要么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原主大哥明显就是后者,可能他以为她们要用,过去拿就行了,反正都是一家人嘛!
萧大哥佯装生气的瞪了一眼萧圆:“看来你是真的好了,都能跟大哥开玩笑了。”
新队长打断了他们兄妹之间的“温馨互动”:“你们兄妹要话家常等我们走之后在说,现在先把正经事办了。”
“圆圆,我最后问你一遍,你是确定要跟你三个哥哥分家吗?”
“分,我想试着自己活下去!”萧圆点点头,当然要分家了,不分家她哪里来的钱出去闯荡。
然后他们就当着新队长的面交接了钱粮,钱是一百五十块钱,粮食就是各家给的一百斤粮食,粮食是好的,也没有缺斤少两,只不过几乎全是红薯,细粮几乎没有。
最后字据一签,再按个手印就结束了。
新队长将萧圆的那一份递给她,顺便又多说了两句:“你以后好好的,可别再跳河了,你不为自己想,也得为你两孩子多考虑两分。”
萧圆点头不语,目送着他们离开,看着对她冷淡,却还是用实际行动帮了她,这个团新队长其实还是很不错的。
这时堂屋里的人已经陆陆续续都走了,吴华平才急匆匆的抱着一只暖手瓶冲了进来,她将暖水瓶往萧圆怀里一塞:“小姑子,我们以后可是两家人了,你可别什么都指望着你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