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老太太的故事_乡镇十年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26章 老太太的故事(2 / 2)

“新房都盖好了,为撒不搬,是没收拾好吗?”刘荣问。

中年人:“再不提了,去年就收拾好了,不是不搬,我老人固执的很,窑洞住惯了,硬是不走,没有办法,总不可能把老人一个人放到这沟里,我们搬上去,一家子都陪着住着哩。”

刘荣笑道:“你这做法也是对的,老人工作做不通,就陪着呗,反正年纪也大了。”

中年人请刘荣和小李在沙发上坐了下来,又掀开一个老柜,在里面翻出一盒烟来,刘荣一看是中华,笑着问道:“这烟肯定不是你买的。”

中年人呵呵一笑,拆开烟盒,放在茶几上,说道:“都是人来看老人拿下的,知道老人抽烟哩。”

刘荣取了一根烟,点着抽了一口,感觉烟应该是放的时间久了,有些干。

“今天下来,听村上说咱们老人这几十年都为地的事情一直找村上乡上着哩,一直到这一两年才不跑动了,我们来就是看看,了解一下情况。”刘荣说道。

“咳,撒地不地的,叫我说,就算了,老人固执的很,现在年纪大了,也跑不动了。”中年人自己搬了把椅子,坐在了刘荣和小李对面。

刘荣:“具体是个撒情况,能说说嘛,如果真乡上能帮到撒忙,咱们就看着给老人把心愿一了结,叫人心里舒服着。”

中年人:“实话说,我那时候还小着哩,也都是听人说,过去,我老人到咱们这来的时候,这沟里,还有塬上,好些地都是我屋里的。”

“那不是地主了。”小李插了一句。

刘荣看了小李一眼,小李不好意思的低着头喝起水来,再不说话。

“呵呵,撒地主不地主的,划成分的时候,给划了个富农。”中年人哈哈一笑说道。

刘荣:“那说明那时候家境还好。”

中年人:“我那时候都还没有,也都是听老人说,说是那时候周边村里人没啥吃,都到我屋里吃饭,光做饭的长工就好几个,这个沟里的下面还有一排窑洞,现在都已经废弃了,有十几个,那时候就住在那里。”

“哦,那后来是不是地都收了。”刘荣问。

“就是,说是原来还有一个油坊,还有一个药房,都给集体了,老人当时跟着这个还吃过亏。”中年人说。

刘荣:“哦,咋吃亏的?”

中年人:“说是我爷那时候是个大夫,走村串巷给人看病,人很好,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垫钱不收费给人看病,当时还在老窑里收治了好多伤员。”

“伤员?”刘荣有些疑惑。

中年人:“咱们这个沟对面,原来是白军的一个堡子,说是那时候打仗,沟这边是红军,对面是白军,然后好多受伤的红军战士,我爷那时候就在窑里收了好多战士给治病,我奶和我妈两个人就给照顾做饭,后面仗打完了,有些伤员还留在我们屋里头,白军来找人,我爷就把留下的伤员给藏到马棚里去。”

“打败了吗?”小李问。

中年人:“赢了还是输了都不知道了,只听老人说,咱们红军战士可怜的很,好多人的子弹袋子里都没有子弹,里面别着柴棍子,往对面沟里的堡子冲的时候全靠人堆,枪也少的很,好些人手里拿的都是红缨枪。”

刘荣:“那时候还有马棚?现在咋都不见马?”

中年人:“我也见的少,但是那时候的确马很多,不知道哪里来的,还听人说是马回回当时也到过这里,但是对怎么这个县基本没有啥骚扰,说这里是马回回的舅舅家,咱也不台清楚都是咋回事。”

【作者题外话】:《811109+乡镇十年》的故事太有时代沧桑感,一个个极具历史性和可读性的事例,既真实又颠覆你的三观。本书没有噱头,不大开脑洞,却用寻常的故事让你看到乡土,读懂乡间。文中因方言缘故,音译字较多,个别错别字和语句问题因为是一手稿的原因请忽略。牛奶面包吃多了,品一品乡间的小杂粮才能更养人。推荐您收藏订阅《乡镇十年》,每日必读,天天向上!也欢迎与作者互动,评论必回!作者互动交流群422783091。另请各位大大注意!银票最好是在最新章节打赏哦,否则不算追更票,谢谢啦!有你们的支持,才是我鞠躬尽瘁,不断更新的源动力!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