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说完了后,除了志化继续留了下来,我们三个人都分别回到家里吃晚饭去了……
我还有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就是每天晚上到了下半夜的时候,一般地来说,都是烤烟人员吃夜宵的时候。我们也跟以往一样,便在烤烟房的旁边一块地吃了起来。
在那个时候,每天生产队补助给每个烤烟人员夜宵费是一斤大米,三角钱,工分按照同等劳动力进行补给。听说,这都是大队统一规定下来的。当吃完了夜宵以后,大家又在一起聊了一阵,志化他们两兄弟,便回到家里休息去了……
接着,志明便带着我进到烤烟房内,仔细检查和看了一下炉内的温度之后,志明便细致地详尽对我说道:
“你可要记住,‘细火期’,即‘变黄凋萎期’的主要的要求是:要在适当的低温、低湿的条件下,使烟叶逐步受热、失水、发软、变黄。因此,必须要掌握的原则便是‘烧火要小而忍’,‘失水与变黄要相适应’,还得要‘边排湿,边变黄’,千祈不可操之过急。其中,它的技术关键是‘稳温、调湿、变黄’六个字。这个阶段必须得要分为三步进行……”
当他说到这里时,顿时之间,便从炉内和我一起走了出来。随后,又去再给炉内添加一点柴草。接着,他又继续说下去:
“……细火期的阶段,还得要分三步去进行,第一步:烟叶装烤后,升温至35℃,使底棚烟叶的叶尖变黄。注意尽量要缩短此阶段的时间,一般为8小时为宜。要防止时间拉得过长,使烟叶硬而变黄;还要同时适当打开天窗和地洞,通过适当通风,才有利于热气流的流通,使底层温度不会过高,也可以减少底层烟叶青尖现象;若湿度过小,热气通顶后,可适当关小天窗、地洞的张开度。
“第二步:将温度渐渐上升至38℃后,稳定温度,直到底层烟叶变黄,变软,一般需要20小时左右。注意达到变黄要求而未达到失水变软要求的时候,则要在加大火力的基础上加大排湿量;达到失水后变软要求,但而未达到变黄要求的时候,则要适当减少排湿量和升温加快烟叶变黄的速度。
“第三步:每小时升1℃的速度升至41℃稳定温度,要求二层烟叶青筋黄片、叶片变软,底层烟叶全黄、主脉变软,呈凋萎状态,并有部份烟叶勾尖……”
此时,我十分用心地记住志明所说的每一句话,在心中便想道:
“他所说的‘细火期’的技术要点的‘稳温、调湿、变黄’六个字,以及‘使烟叶逐步受热、失水、发软、变黄’都是十分重要的。为了达到此目的,它的关键便是如何采用温度和湿度的调节,这就是关键中的关键了。”
后来,大概是到了一点半钟的光景,志明便对我说:
“你就回去休息吧,这里有我一个人就够了。明天晚上,是由我负责上半夜的班,到时候你再到来,继续和你说说关于到了‘中火期’的烤烟技术要点吧……”
于是,我便独自回到房间去,没多久,我便迷迷糊糊地进入了梦乡……
到了第二天晚上,我便按照志明的吩咐,当评了当天工分以后,便来到了烤烟炉的旁边。此时,只见志明正在一边用大刀在砍柴;一边正在烧火。
当他看见了我到来以后,便马上递给了我一支手电筒,让我进去巡查一下烤烟炉内烘烤的情况。当时,我便按照他的吩咐,进到了烤烟房内去。仔细地看了炉内的温度计的度数,和炉内的烟叶变化情况以后,出来便对他说道:
“现在炉子内的温度正是38℃,底层的烟叶已经开始变黄,变软了。按照烤了一天一夜以后,应该说还算是很正常的吧……”
志明听我说了以后,便对我说道:
“看来,你所说的情况都是属于很正常的。过了今天晚上以后,明天晚上的下半夜,就将要进入到了烤烟的‘中火期’了。现在,我便和你一起说说,有关‘中火期’和‘大火期’进行烘烤的一些技术要点吧……”
此时,我正在用一个笔记本,在回忆记录昨天晚上有关‘细火期’烤烟的几个技术要点。
但当听到志明要说说‘中火期’和‘大火期’烘烤的一些技术后,我便专心地一边听,一边借着那盏小煤油灯昏暗的灯光,正在用心地记录起来……
“烤烟的‘中火期’,即‘干叶定色期’时的温度,是以每小时升温1℃的速度,一直升至54℃,等待全炉的烤烟叶的叶片全干,烟叶达到大卷筒,温度在54℃稳定这个温度有10个小时的时间,促使烟叶香气物质形成。此时,烤房内的风进行热风循环,以内循环为主,适时进行外循环……”
当志明说到这里的时候,他又马上及时地再往炉子内加了一点柴草。然后,接着又不慌不忙地继续往下说去:
“你可要懂得,烤烟的‘大火期’,即‘干筋期’的温度,应该以每小时升1℃的速度,一直升至60℃后稳定温度,使全部的烤烟叶达到2/3以上的主脉已经干燥,又再以每小时升1℃的速度升至68℃。但在到了60℃后,要逐步关小热风洞及排气窗,直至主脉全干后才能停火。注意温度不要超过68℃,以防止烤红。另外,要及时注意检查烤烟房内是否掉烟,以防火灾的发生……”
此时,我已经把他所说的技术要点,全部都记在我的笔记本上。待到以后,我再慢慢地学习消化和不断进行实践。
通过这次跟班学习以后,我便坚信,今后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烤烟师傅的……
正是:
虚心跟班学烤烟,首次见习不惧难;
抓住关键多观察,理论实践定学成。
欲知后事如何,请君往下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