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心里便暗地里在自责道:
“难道,我这个曾经是生产队中的一个强劳动力,方才来到学校仅仅是上了几个月的课,就竟然会被这点小小的艰难险阻所吓倒了么?这那还算是一个男子汉大丈夫呀?”
此时,我便当场主动果断地应允了他。
随后,便对他说道:
“好吧,就让我们去试试,捞它几担柴草回来也好。我的意见,是到了农历年廿四的早上八点钟,我们按时来到学校以后,大家就一块前去。这样连续地去捞它几天好吗……”
正当我说到这里的时候,此时,这个曾经与我一起,在解放前后同是良荔小学的同窗,后来又一起考上东平中心校的好同学----赖汝茂老师,顿时之间,便喜出望外地对我笑了笑。
接着,他便当机立断地在我面前表态似的说道:
“……好,‘一言为定,驷马难追’啊,其实,我家里也都是里里外外有许多事情,也样是要我等着我回去进行帮忙进行处理的……”
有诗为证:
孩提好友赖汝波,商议年前把柴捞;
平日教学家少顾,放假尽力去多做。
就这样,到了农历年十二月廿四的早上八点钟的时候,我们便按时来到了大队学校。
然后,我们两人休息片刻,就高高兴兴地一起沿着从书房垠村子上,前往去荔枝塘村子上最近的路线走去。只是才走了半点钟左右的光景,便一块来到了全是林姓的下荔枝塘村了。
顿时之间,我们便望见在村子上的两边,便全都是一些高山大岭。山岭上,成年长着不少郁郁葱葱的高大的大松树。除此之外,大多都是一些蓉草、鲁机以及一些低矮且婆娑的一堆堆的灌木丛。
但是,在村子上的四周,几乎都是生长着不少荔枝树,一眼看上去,真算得上是一座名不虚传的荔枝塘村。尽管,就在这其中,有不少已经是不再开花结果的老树了。
顿时之间,就在村门口的前面,有一个年近四十多岁的男人,当他一看见了我们以后,便马上往前热情地跟我们打了声招呼:
“喂,你们这两位老师呀,什么风把你们吹到我们这里呀……”
刚刚说到这里的瞬间,也许是看见到我们这般装束后,马上就说道:
“噢呀,原来,今天你们是来我们这里捞柴的。待你们捞柴回来的时候,一定得要进来我们家里吃中午餐呀,我家就在那里……”
当他说到这里的时候以后,马上用手指,往前指着他家里的大门。
瞬息之间,当我抬起头来一看,原来正在热情地跟我们进行打招呼的,正好是我们良荔大队的林为华乡长。
于是,赖汝茂老师便首先抢着对林为华乡长客气地说道:
“谢谢乡长的一片好意,谢谢乡长的一片好意……”
后来,经过赖汝茂老师介绍了林为华乡长的历史之后,我才知道,为什么称他为“乡长”的真正原因。
原来在解放初期,我们东平是称为第七区的,良荔是称为良荔乡。林为华他曾经是在公社化前,就当过良荔乡的乡长。后来,公社化以后改为大队时任大队长。于是,人们称惯“乡长”后,就这样地叫下去了。
有诗为证:
约好同往荔枝塘,路边巧遇林乡长;
热情招呼应几句,忙着赶路把山上。
在当赖汝茂老师说完了后,我们又脚不停顿地再继续往前走去。
在走了不多时,我们便又来到了全都是王姓的上荔枝塘村子上。
你可要知道,这个村子也跟刚刚经过的下荔枝塘村子一样,只见在村子的四周,几乎全都是荔枝树。所不同的,便是在村子上四周所栽种的那些荔枝树的树龄,似乎要比下荔枝塘村子上的要相对短一些。
从此可知,上荔枝塘村建村的历史,一定是比之下荔枝塘村子相对来说,是要迟一些的了。
正是:
两人商量捞柴火,备足燃料把年过;
路途遥远不惧怕,荔枝塘村人缘好。
欲知后事如何,请君往下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