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渤海本郡本就在冀州,到时候自己如果想打韩馥的冀州,打不赢就没有自己立身之处。而且一开战,韩馥绝对会派他冀州其他几郡的人马围剿他,所以要是他袁绍单跟韩馥打,肯定是打不赢的。
而逢纪听到了袁绍的担忧,随即说道:“主公之担忧,我等都明白。如果是我们单打冀州,肯定是打不下来的。不过我们来个里应外合,则韩馥必败之。”
袁绍闻言,略作思考。逢纪说要里应外合,何为里,何为外呢?里肯定就是他袁绍自己的部队,毕竟他渤海郡本来就在豫州之内。那外呢?要说冀州之外,上面是幽州,幽州现在是公孙瓒和刘虞正在相互挣地盘。而冀州两侧,一为并州,一为青州。吕布占并州的消息早已传遍天下,袁绍自然知道整个并州都是吕布的地盘。就连并州张扬,现在也成了吕布的属下。
吕布身为现在的并州之主,显然吞并自己的地盘都来不及,怎么可能会帮他,所以并州也不可能帮他。而青州靠海,有北海孔融这个诸侯,孔融虽然为人仁义,不过却是忠汉之流。自己要让他帮自己打冀州,他显然也不会帮着自己。
再看看冀州的下面,是司隶和兖州。司隶现在是刘辩的地盘,袁谭刚惹了刘辩,自己现在都准备和刘辩翻脸了,显然也不可能去求他援助。而兖州,是刘岱的地盘,刘岱身为汉室宗亲,一心帮着刘辩,显然也不可能帮他取冀州。
袁绍感觉,冀州的这些个邻居,好像都没一个能帮他的,那逢纪所说的里应外合,究竟是让他和谁里应外合呢。
袁绍随即问道:“里应外合?冀州之外的各州郡,还有谁能帮我的?”
逢纪闻言,笑了笑,说道:“主公莫不是忘记一人?幽州此时是公孙瓒和刘虞相互争权。主公你可秘密联络公孙瓒,让他攻打冀州。韩馥必然惊慌恐惧,我们便乘机派遣有口才的使节去为他分析祸福,韩馥迫于眼前的危机,必然肯把冀州出让给您。”
袁绍自然知道韩馥首先是一个老实人。现如今学阀也是军阀,如名将皇甫嵩,朱俊,卢植全是大儒。想当初董卓当政也是听信这帮所谓的饱学鸿儒,特别倚重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韩馥是文人掌权的代表人物。做过御史中丞,相当于组织部的副部长。周毖,伍琼估计跟他关系不一般,就向董卓推荐他去当了冀州牧。如果韩馥不是一个老实人,那么面对这个人口众多、物产富庶的大州,在当时中央政府早就丧失了控制各州的权威和能力的情况下,不动心天下才怪。
而在他袁绍吹起讨伐董卓的号角时,韩馥没有马上响应。老实人嘛,不为天下先。韩馥是观望之后,看十几州全响应才同意参加到联军里面。不过呢,韩馥却没有去前线只是坐镇冀州做后勤,给联军提供粮草。袁绍身为讨董盟主,自知联军曾就丧失了讨伐董卓勇气和决心,并且发生内讧。他依附韩馥得以生存,一旦韩馥给他掐了粮草,他袁绍连半点活路也没有了。正所谓,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
现在自己想夺取冀州,但奈何自己实力太差,没有资本:粮草靠人家供给,兵马没人家多,现在只好用阴谋了。
而逢纪说让他北联公孙瓒,让公孙瓒南下为他打冀州。
这不是不可能的,毕竟公孙瓒在幽州和刘虞争的是不相上下。如果自己让他去打冀州,他显然是想打下冀州,为他夺取幽州作为基础的。毕竟公孙瓒的野心,袁绍可是知道的。南下打冀州,对于久居北方的公孙瓒来说,正是一个入主中原的大好机会,他怎么可能放弃?
袁绍闻言,思考了许久,才继续说道:“这……先不说公孙瓒会不会帮我打冀州,就算他要帮我打,肯定也是贪图冀州的地盘。而且韩馥虽然是个庸才,但是也不可能听我们派去使节的话吧。”
袁绍想着,韩馥就算再傻,也不可能听信他派去使节的话吧,逢纪的话,让他觉得不可能实现。
逢纪一听袁绍的话,也是略作思虑后说道:“要让公孙瓒打冀州,我们肯定要以冀州的地盘作为前提。主公可以这么和公孙瓒说,打下冀州后,冀州分一半给他。而派去说服韩馥的使节自然也不是我们的人。”
逢纪看向袁绍,说道:“如今整个冀州的士族都争相依附于主公你,韩馥即便发现这个问题,但没办法解决。因为韩馥可是“袁氏故吏,这便是他的“绊马索。而其手下,也隐隐有投效主公你的想法。尤其是其手下大将麴义叛变。韩馥讨伐麴义,反被麴义给打败,虽然麴义如今已经逃出冀州,但是麴义显然有投靠主公你之意。此一来,我们正好联合麴义。有了麴义的人马,那韩遂定然会惧主公你三分。”
说起麴义叛变韩馥,还是要从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说起。当初十八路诸侯组成盟军,讨伐董卓,当然不能群龙无首,没有盟主。而袁绍祖上“四世三公”,名气也高,于是大家就共同推举袁绍为盟主。袁绍是隶属于韩馥的,如今袁绍却成了盟主,反而爬到了韩馥的头上。所以,韩馥当时的心情就像吃了苍蝇一样,心中很不是滋味,便减少了对袁绍的军粮供应。韩馥与袁绍之间出现了隔阂,产生了矛盾后,韩馥的部下将麴义叛变,韩馥进行讨伐,反被麴义大败,实力受到削弱。逢纪这么一说,是让他便此机会与麴义相互联合,然后谋取冀州,把韩馥赶出冀州啊。
袁绍听着逢纪的话,越听越高兴。因为他好似是明白了,逢纪究竟想要怎么做了。袁绍自知自知在冀州可谓是人心所向。如今整个冀州的士族都争相依附他,韩馥显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没办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