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在旁边听着刘辩的话,突然说道:“有没有这种可能。袁绍这二十万大军是为了掩人耳目,其本部大军已经在赶往我们司州的路上了。”
荀彧看来,这种可能性很大。袁绍并不可能在这场战争中只派遣二十万军队,应该说绝不可能,那他剩余的军队,究竟去哪里了呢?在他冀州待着,还是已经在去司州的路上了。
他们在司州的守军加上马超那五万西凉铁骑,也就只有十万兵马,想要抵挡袁绍大军,根本不可能。除非曹操同意援助他们,而且刘辩说曹操想要和他结盟,就要让他先看住袁绍,荀彧觉得,曹操如果真心为他们看住袁绍,那倒是没什么问题,如若不然,他再与袁绍同流合污,只怕司州必然被破啊。
刘辩闻言,脸上一阵揣测。荀彧的话,正是他所想的。袁绍此战如果是奔着他去的,那袁绍大军此刻必然已经在去往司州的路上。但是曹操有可能帮他吗?刘辩觉得只有三分可能。首先是,他虽然同意了曹操的联盟,但是却附加了条件,让他看住袁绍。而他圣旨传过去,到现在曹操那边都没来信。这就说明了,曹操可能迟疑了。
毕竟袁绍这尊巨头,曹操自知他是惹不起的。曹操应该还不想和袁绍那么早撕破脸面,最起码刘辩知道,官渡可还有五年时间呢。而官渡时,曹操才和袁绍彻底打起来。现在离官渡还有五年的时间,他自然不知道曹操究竟会不会助他。
如果曹操助他还好,若不助他,只怕到时候袁绍打下了他的司州,就完了啊。
“主公,咱们先撤军吧。各郡留下五万守军便可,咱们大军先撤回司州,以防袁绍奇袭啊。”荀彧向刘辩说道。
刘辩闻言,脸上一阵犹豫。刚打了并州四个郡,如果这个时候撤回去,即便他在各郡留下五万守军,吕布肯定也能打回来。如今他与其如此,倒不如快速打下并州。不管如何,他已经通知了刘表,刘璋,还有曹操三人,他们帮不帮他,刘辩觉得就真的听天由命吧。
“不撤!”
刘辩默然一声,随即看向众人道:“各位将军,吩咐下去,今日整顿三军,明日辰时出兵,咱们打定襄。”
刘辩觉得,既然已经打了,那就要打的彻底。不管情况如何,打一半退回去那就是前功尽弃。与其这样,他倒不如搏一搏,全力攻打并州,把并州打下来。至于袁绍那边,刘辩觉得曹操他们会帮自己挡住的。毕竟以曹操的精明,如果不知道其中利弊,是绝不可能的。
而且曹操手下那么多谋士在,就算荀彧被他给捞走了,但是还有郭嘉,以及那个神秘的戏志才。
想想郭嘉,刘辩就一阵感叹。郭嘉的厉害,他身为后世人自然深知。正所谓,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句话就可见郭嘉的厉害之处了。
据刘辩所知,郭嘉出生于颍川,少年时已有远见,见汉末天下将会大乱,于弱冠后便隐居,秘密结交英杰,不与世俗交往,所以不是太多人知道他
21岁时,郭嘉北行去见袁绍,对袁绍的谋臣辛评、郭图说:“明智的人能审慎周到地衡量他的主人,所以凡有举措都很周全,从而可以立功扬名。袁公只想要仿效周公的礼贤下士,却不很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思虑多端而缺乏要领,喜欢谋划而没有决断,想和他共同拯救国家危难,建称王称霸的大业,实在很难啊!”于是从此离开了袁绍。就这样,郭嘉一直赋闲了六年。
袁绍看不准人,曹操和荀彧可是看的准啊。
这不,建安元年,曹操颇为器重的一位谋士戏志才去世。伤心之余,曹操写信给荀彧,让他给推荐一位可以接替戏志才的谋士。于是,荀彧就将好友郭嘉推荐给了曹操。曹操召见郭嘉,共论天下大事,讨论完后,曹操说:“能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就是他了!”郭嘉离开营帐后,也大喜过望地说:“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啊!”
从此,郭嘉便当上了曹操参谋军事之官—军师祭酒,为曹操的四方征战出谋献策,忠心效力。
当时天下大乱,郭嘉为曹操出谋划策。各路诸侯割据一隅,虎争天下。在这种情况下,郭嘉对一个个敌手心理状态的准确判断,便常常成了曹操获胜的关键。建安二年,曹操讨张绣新败,袁绍写信羞辱。曹操正担心自己不具备与袁绍抗衡的能力之时,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他一连举出十条理由,以证明“公有十胜,绍有十败。”郭嘉的分析很具说服力,不但振作了曹军将士的斗志,更助曹操拟定了远期和近期的作战目标。同时,郭嘉也正式确立了自己在曹操军事智能团中的核心地位。
建安三年,刘备为吕布所破,依附于曹操。谋士程昱向曹操建议杀死刘备,以绝后患,曹操便问郭嘉有何意见,郭嘉认为:“的确。但曹公举剑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出诚信用以招揽英雄俊杰,恐怕仍未做到。现今刘备有英雄名声,他在穷途末路时投靠我们而我们将他杀害,这是杀害贤士的恶名。那么智者、将士都会自疑,再次想选择谁作主人,那曹公要和谁平定天下?所以除掉一人之患,而危害到四海的声望,安危的选择,不可以不明察!”曹操亦有感于此,便不杀刘备。不过,郭嘉亦认为刘备有万人敌关羽、张飞跟随,而刘备得人心,不会为人之下。所以向曹操上谏:“古人有说:‘一日放纵敌人,便成数世的祸患。’宜早些建立恰当的位置。”意思就是要软禁刘备,但曹操却不接纳软禁刘备的计谋,为了使他心服于自己,反而对刘备更亲近。
同年九月,曹操出兵攻打虎踞徐州的吕布。曹军先破彭城,再败吕布,最后围困下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