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别说三天打下并州了,就是给他们三个月,他们也没有这个信心啊。而陈庆之竟然说三天足够了,他这莫不是夸口的话,他们都想看看这个陈庆之三天内要如何带领他们打下并州。
陈庆之话落,众人皆是好奇的看向他,刘辩也是一脸惊诧的问他道:“陈将军,你说三天时间足矣,这莫不是你的夸言?”
他说完,陈庆之却是笑着摇头道:“禀主公,末将有信心在三天内攻下并州。”
刘辩一听,沉默了起来。陈庆之说三天内能打下并州,无异为就是他要带着三十五万兵马,在三天内杀败吕布和张郃的五十万兵马,以少胜多,能打败就不错了,可是三天时间,就连他都觉得不信。
“那你且说说,你要如何在三日内打下并州?”刘辩看向他,一脸质问道。
虽然说吕布手下的武将阵容不如他,谋士阵容更不如他,但是有吕布和冉闵在,却足够撑场子了。
陈庆之闻言,则是面带笑意只说了三个字:“离间计。”
他话落,刘辩却是瞪大了眼睛,离家计?离间谁呢?刘辩突然恍然大悟,对了冀州军和并州军啊。如今颜良死了,张郃,淳于琼他们难道不会猜测到什么吗?
先不说张郃,刘辩自知,淳于琼在很多人眼中都是跳梁小丑,然而在刘辩看来却不是那么回事。几乎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曹操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是因为他打败了袁绍。而他之所以能打败袁绍,是因为他赢得了官渡之战,是因为他关键时刻“火烧乌巢”。而“火烧乌巢”之所以能够成功,完全是拜一个小丑所赐。这个小丑就是淳于琼。
话说淳于琼奉命驻守乌巢,为袁绍大军看守粮草。但是淳于琼此人贪杯成性,曹操都来偷袭了,他还在醉乡里酣睡未醒。结果,粮草被烧,袁绍兵败官渡。淳于琼也成了曹操的俘虏,曹操却并没有杀他,而是在他脸上刺字,交给袁绍。袁绍怒不可遏,将他扔进了酒缸里,让他一次喝个够。这就是演义小说里的淳于琼,也是世人心目中的淳于琼,十足一个小丑。然而,刘辩知道这一切都是演义的罢了。真实的淳于琼并没有那么不堪。
想当年,淳于琼可是一条好汉。汉灵帝的晚年,外戚何进坐大。为了强化皇帝的权力,汉灵帝刘宏设立西园八校尉,由他的心腹宦官蹇硕统领,以同何进抗衡。这八校尉中,有两个后来成了大气候的,他们就是袁绍和曹操。其余的都湮没无闻,没有什么名气。淳于琼也是其中之一。也就是说,当年的淳于琼与袁绍曹操是朋友,在一个地方做事,大家不分彼此。后来,外戚何进与宦官蹇硕火拼,淳于琼与袁绍曹操等人都旗帜鲜明地支持何进,与他们的顶头上司蹇硕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这个过程中,淳于琼的表现丝毫不比袁绍曹操逊色。
后来,袁绍和曹操各自养成了自己的势力,淳于琼到袁绍阵营里做事,做了个大将军。昔日与汝同位,今日做汝属下。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袁绍和曹操各自成了气候,而淳于琼竟沦落到为袁绍手下武将了呢?是因为袁绍和曹操有多能干吗?不是,更主要的是因为他们有后台,有背景。袁绍祖上四世三公,他的三叔袁隗是朝廷现任的太傅。曹操的老爹是朝廷前任的太尉,虽然是花钱买的,但是也是太尉啊。他们二人在朝中皆是树大根深,后来成了大气候也是自然之中的事。朝中有人好做官嘛,自古皆然。而没有什么背景的淳于琼只好到袁绍阵营里去了。
淳于琼靠本事吃饭,真的没有什么丢人的。当年,他和袁绍曹操齐名,今天,在袁绍阵营里,他和张郃高览齐名,是袁绍需要倚重也必须倚重的大将,所以他也算是一个真男人了,并不是什么跳梁小丑。
当然好汉不提当年勇,淳于琼显然也算是很低调的了。当然最让刘辩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就是正史上汉献帝沦落荒野,沮授劝袁绍把汉献帝接到邺城,供奉着,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号令群雄,谁敢不从?应该说,这是一个好主意。如果袁绍抢先这么干了,后来就没有曹操什么事了。可袁绍最终没有这么干,当时淳于琼反对。淳于琼认为,把汉献帝带在身边太麻烦,凡事都得向他请示汇报,非但没什么实用价值,反而碍手碍脚,像戴上了紧箍咒。当今天下,谁的兵多,谁的底盘大,谁不就是皇帝吗?所以,为今之计是要多抢地盘,而不是抢那个已经有名无实的破皇帝。
淳于琼这番话也是有道理。“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即是草头王”。大家之所以认为淳于琼没有政治远见,是因为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成功了。
刘辩觉得站在成功的立场上自然要否定淳于琼的短视。这是事后诸葛亮。倘若曹操后来失败了呢?淳于琼的见识也就是正确的了。
“你的意思是……”荀彧一听陈庆之的话,眼前一亮,若有所思。
他显然是想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吕布的五十万大军,显然并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那么团结,因为袁绍和吕布可不是一个阵营的。袁绍竟然把手下大将颜良派到了并州,就说明了一件事情,袁绍是让颜良看住并州,而不是让他听吕布的话。显然颜良,张郃他们也知道这话的意思。
陈庆之摆了摆手,他走到刘辩面前,说道:“主公有罗士信那样的勇将,更有赵云将军麾下的五千精锐骑兵,主公你难道不觉得,能利用他们做一些大事吗?”
刘辩一听陈庆之的话,眯着眼看向他,说道:“什么大事,你且说说看。”
陈庆之沉默片刻,面带笑意道:“吕布的大军可是全部都派了出来了,那五原郡现在能有多少守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