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刘辩心里,张郃也是个可怕的人物了,最起码比颜良要在他心里有分量不少。而且张郃善于统兵,如果真用计策让他和吕布内斗,刘辩觉得吕布想灭了张郃和二十万冀州军,也不是容易的。
刘辩自知,,曹操麾下的那几个大将,都督,大多数都是他的本家人,如曹洪,夏侯兄弟之流。刘辩觉得,这应该是曹操的一种制衡的手段。曹操统兵的是自己宗亲和出身低微的外姓将领居多,世家大族往往只有行政之权而无兵权。曹操让世家大族不能掌握兵权,可以说是一种制衡。
刘备手下武将虽然多,有五虎上将,但是曹操也有五子良将,虽然这两者武力值上可能差了一个等级,但是论统兵打仗上,刘辩觉得肯定是五子良将胜过五虎上将的。而刘辩一想曹操麾下的猛将,他就能想出很多人名。如张郃,徐晃,李典,于禁等人,这些人可以说都是人才,但是却没有太大的统兵权利。或许他们的能力并没有完全被发觉出来,但实际上刘辩觉得,曹操对这些外姓将领的也算是物尽其用了。有的人常常会因为曹操时期少有外姓能都督一方,而对曹操多有微词。
不过刘辩自知,这些外姓将领他们之所以没当上一方都督,除了不是宗亲以外,也和他们的性格乃至功绩有关。
张郃虽然不管在袁绍那里还是曹操那里,立的战功都不少,但是他却没有成为统兵大将的原因,刘辩觉得跟他的个人还是有原因的。张郃有能力,性格也没问题,得将士心被推举为汉中主将,而且也能和文人打好关系。可是张郃最大的硬伤在于在曹操时期他表现不出众,讨伐韩遂马超的时候,风头都被夏侯渊抢了。自己率军入蜀,却被张飞大败,之后汉中之战虽然一度击退刘备,但是因为夏侯渊败死,整体战局还是不利,之后亡羊补牢坚持到曹操大军到来,也因此获得假节,但也仅此而已了。无论怎么看,张郃在曹操时期都没有立下足够的大功让他都督一方。
同样,徐晃也有能力,可是性格上有些孤僻,终不广交援,如果要成为都督一方的大将,不仅要和诸将搞好关系,甚至朝中的君臣也要维系良好关系,性格孤僻,不喜欢和别人结交,自己虽然才能出众,但这样的人能否居高位,我表示怀疑。而且徐晃也是前中期没建立什么大功,能在襄樊一举狂澜的时候,曹操已经病入膏肓了,想委以重任也没机会了。
而李典同样有能力,而且属于文武双全那类型的,性格方面也很好,从他能和刚戾的程昱共事合作就能看出李典很会来事。之后合肥忘隙成为美谈,军中也称呼他为长者。可问题是他死的太早了,36岁就去世了,只能说可惜。庞德和乐进的话,两人打仗都很勇猛,但没有什么体现智略的表现。庞德更是属于晚期投奔曹操,所以自然就没机会都督一方了。乐进,看他传记,更像是先登冲阵的猛将,虽然他曾经和关羽打过一次,但没有很多斩获,或许曹操也是这么看待乐进的。于禁:如果说庞德乐进是没有智略的表现,那于禁反而还有些有关智略方面的负面记载。中过刘备的埋伏,中了山贼的诈降。而且于禁治军虽然严苛,但也因此不得军心,严于待人,宽于待己终究会成为隐患。在加上从赤壁之战后到襄樊之战,十年间未建战功,这样的人肯定是无法都督一方的。曹操曾经让其统领七军救援襄樊,可以说曹操是对于禁有所期待的,可结果反而全军覆没,自己投降,以至三国耻笑。
而曹操击败吕布后,同样招揽了吕布麾下的不少人才,如吕布的八健将,其中张辽,臧霸等人都是跟着曹操打天下了。不过这几人,虽然在曹魏有些名气,但是同样没有大权。
想到张辽,刘辩自知他武艺不凡,而且统帅能力也不低,性格的话也不低,是典型的好武将。身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后人把张辽列在了和曹操一流,足矣见得他的能力出众,也立下过大功。因此曹操拜他为征东将军,官位上和曹仁,夏侯渊持平,而且张辽他也有独立指挥之权,这不能说是不重用吧?可是虽说四征是地方军区长官,可是曹操却没给张辽都督权,这点除了张辽是外姓以外,其实还有一层考虑,张辽人际关系不太好。
张辽和李典、乐进,还有武周都有矛盾,虽说张辽在关键时刻和李典和好,之后也和武周关系有所改善。但只能说张辽能分得清大是大非,可是在私下不是很擅长处理和诸将的关系。或许是这个原因,曹操只拜张辽为征东,却没有给他都督诸将之权。顺便一提,许多人认为夏侯惇是张辽上司,这句话半对半错,准确说夏侯惇只是在伐吴时临时当了张辽、曹仁等人上司,伐吴结束后,他们就各干各的去了。实际上夏侯惇和张辽各自都有指挥权,张辽因为没有都督权,故而只能指挥合肥一带的魏军。
荀彧一听刘辩问他有什么妙计,他面带笑意的看了眼刘辩,说道:“主公,你且等着听好消息吧。”
刘辩闻言,则是疑虑的点了点头,虽然他不知道荀彧要怎么做,但是想来他满百的智力,想出一些好点子来倒也正常。至于这点子能把吕布整的有多惨,那就不管他的事了。
“好,那此事就交给军师你来办了。”刘辩说道。
随即,他转头看向陈庆之道:“陈将军,如果我们在司隶的十万兵马来援,他们应该援助哪里呢?”
刘辩问着,司隶还有马超的五万铁骑和刘备的五万兵马,那边得到消息后,论行军速度的话肯定是马超带着他的骑军先赶来援助。但是刘辩觉得,马超来援他们意义可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