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杲投降,被押往长安处决,而他手下的人被收编在李世民的麾下,褚遂良就这样进入了李家王朝,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起初,褚遂良在秦王李世民那里做铠曹参军,李世民对褚遂良怀有好感。
武德四年,唐高祖命李世民掌握东部平原文、武两方面的大权,并且允许他在洛阳开府--天策府。同年,李世民成立了自己的文学馆,其中有十八名学士在做他的国事顾问。褚遂良的父亲褚亮便是其中的一员,主管文学。在这样的环境中,褚遂良的学识与日俱进。尤其是书艺,在欧阳询与虞世南的指导下,更是出类拔萃,且具备了欧、虞二人所不具备的政治地位与社会名望。唐会要卷六十四史馆下记载,弘文馆的日常事务,就是由褚遂良来管理的,人们称他作馆主。阴历六月,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随后被立为太子。阴历八月,唐高宗禅让皇位,李世民登上了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贞观三,唐太宗下诏把隋未战乱时期的战场改修为庙宇,褚遂良负责其事。唐太宗立慈云寺,由褚遂良书碑。
后来褚遂良出任起居郎,专门记载皇帝的一言一行。贞观十二年,虞世南逝世,魏徵将褚遂良推荐给李世民,太宗命他为"侍书。李世民曾广泛收集王羲之的法帖,褚遂良可以鉴别出王羲之书法的真伪,使得没有人再敢将赝品送来邀功。唐贞观十五年,褚遂良劝谏太宗暂停封禅。同年由起居郎迁谏议大夫。李世民每有大事,几乎都要向褚遂良咨询。
“原来这个褚遂良是李世民身边的侍书啊。”刘辩呢喃道。
李二身边的大人物不少啊,他掰着手指数,肯定是数不完的。刘辩估计着,李世民也是运气好,碰到了那么多大人物跟在他身边,为他争夺天下。
后来唐太宗李世民想亲自去征讨辽东高句丽,此事遭到了褚遂良的反对,但是李世民强硬的态度却使褚遂良感到恐惧。他没有再坚持,并跟随唐太宗远征辽东。但是后来唐太宗远征高句丽的失败,证实了褚遂良的话是正确的。太子李承乾以谋害魏王泰罪被废,褚遂良与国舅长孙无忌说服太宗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作为黄门侍郎的褚遂良,开始参预朝政。随后,他被皇帝派往全国各地,巡察四方,直接可以黜陟官吏。此时,他父亲褚亮去世,他不得不暂时辞去黄门侍郎之职回乡守孝。唐贞观二十二年,褚遂良又被起用为黄门侍郎。同年阴历九月,被提升为中书令,成为继魏徵之后,与刘洎、岑文本、马周、长孙无忌一样在唐代政坛上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大臣。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在弥留之际,将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召入卧室,对二人说,卿等忠烈,简在朕心。昔汉武寄霍光,刘备托诸葛,朕之后事,一以委卿。太子仁孝,卿之所悉,必须尽诚辅佐,永保宗社。"对太子李治说,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国家之事,我就放心了。于是命令褚遂良起草诏书。贞观二十三年阴历六月,李治继皇帝位,封褚遂良为河南县公,次年,又升为河南郡公,后借故把他贬为同州刺史。三年后,高宗又把他召回身边,征拜为吏部尚书,同时监修国史,加光禄大夫,又兼为太子宾客。永徽四年,又升为尚书右仆射,执掌朝政大权,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顶峰。
后来,在是否立武昭仪为皇后的斗争中,褚遂良与长孙无忌强烈反对任何废黜王皇后的企图。高宗召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绩、尚书左仆射于志宁以及褚遂良进官商议废后立后之事。褚遂良发了一通议论,给皇帝泼了一瓢冷水。而他的那种不要命的态度--将官笏放在台阶上,同时也把官帽摘下,叩头以致于流血--更使皇帝大为恼火,让士兵把他强行拉了出去。而坐在皇帝后边的武氏则恨不得立刻将他处死。在关键的时候,善于迎合旨意的李绩却说了一句话,此乃陛下家事,不合问外人。这一来既改变了唐王朝的命运,也将褚遂良等人推入了悲剧的深渊。
武氏在唐永徽六年阴历十月被册封为皇后,褚遂良也被武皇后赶出朝廷,到潭州任都督。唐显庆元年元旦,武后的儿子李弘被立为太子。
唐显庆二年春天,褚遂良调到离京师极远的今广西桂州去任都督。同年晚些时候,武则天则与许敬宗、李义府一起,诬告中书令来济、门下侍中韩瑗与在广西的褚遂良共谋反叛。晚年的褚遂良又一次被贬--这一次是被贬到中国本土以外的越南河内西南一带,褚遂良在绝望之中,写了一封信给高宗,向他求情诉说自己曾长期为高祖与太宗效劳,最坚决地支持高宗继位等等,结果仍是无济于事。显庆四年,禇遂良在流放地带着遗憾离世,时年六十三岁。在他死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武则天等人还没有放过他,一方面把他的官爵削掉,另一方面把他的子孙后代也流放到他故去的地方。
“此人的智力和政治能力都不错啊,倒是个不错的谋士。”刘辩惊喜道。
刘辩觉得,最厉害的谋士,自然是能治外也能理内。不仅要对外敌方面有谋划,对内政方面也一定要有才学,当然了,刘辩身边这样的人还是有的。
“叮咚,第二名谋士,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谋臣、学者,北周"八柱国"李弼的六世孙,李泌,武力42,智力100,统帅56,政治100。”
突然来了一个满百智力的谋士,就让刘辩眼前一亮,他随即看了看这个谋士的介绍。原来李泌七岁能文,幼时就已粗通黄老列庄学说,有神童的美誉。唐玄宗开元十六年,李泌因机遇巧合,受到了玄宗的召见。他入宫时,玄宗让正与自己下棋的燕国公张说试试李泌的能力。张说请李泌赋方圆动静,李泌很快说,希望知道其中的大略。张悦便说,方就像棋局,圆就像棋子,动就像活棋,静就像死棋。李泌立即回答说,方就像行义,圆就像用智,动就像施展才能,静就像感到满意。张说听后,祝贺玄宗得到了一位神童。玄宗非常高兴,赐李泌束帛,命李家对他善加抚养。
宰相张九龄特别喜爱李泌,常常把他请到卧室内交谈。张九龄与大臣严挺之、萧诚交好,严挺之厌恶萧诚的谄媚,劝张九龄谢绝与萧诚的来往。张九龄忽然自己念叨说,严挺之太刻板刚直,而萧诚软美可喜。正要命令左右的人唤来萧诚,在他身旁的李泌马上说道,您以平民身份入仕,又因正直位至宰相,却喜欢软美的人吗?张九龄听后,非常惊讶,急忙改容认错,并称他为小友。在朝中,李泌不仅受到张说、张九龄的赏识,大臣韦虚心、张廷珪也很器重他。李泌成年后,非常博学,擅长研究易经。他经常游历嵩山、华山、终南山之间,仰慕神仙不死之术。
天宝年间,隐居嵩山的李泌向玄宗献上复明堂九鼎仪,玄宗想起李泌的早惠,于是召他入朝讲授老子。因其讲解有法,玄宗命他待诏翰林,供奉东宫,太子李亨待李泌极为优厚。李泌曾经写诗讥诮宠臣杨国忠、安禄山等,杨国忠于是诬称李泌曾写感遇诗讽刺朝政,结果李泌被送往蕲春郡安置,而李泌干脆脱离了官府,乃潜遁名山,以习隐自适。
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仓皇出走,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肃宗即位后,派人四处寻找李泌,恰好李泌也到了灵武。肃宗立刻和他商讨当前的局面,他便分析当时天下大势和成败的关键所在。肃宗很高兴,要给他授任官职,李泌自称山人,坚决推辞,希望以宾客的身份随从。肃宗也只好授李泌银青光禄大夫的散官,碰到疑难的问题,常常和他商量,称其为先生而不称名。
此时,李泌已少吃烟火食。肃宗有一天夜里,高兴起来,找来兄弟三王和李泌就地炉吃火锅,因李泌不吃荤,便亲自烧两颗梨请他食用。三王争取,也不肯赐给他。
李泌入朝议论国事,从制书文诰到将相升迁,无所不预,史称其权逾宰相。李泌外出时,也陪同肃宗车驾,众人指着他说,穿黄衣的是圣上,穿白衣的是山人隐士。肃宗听说此事,便赐李泌金紫,任命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广平王李俶的行军司马。肃宗曾对他说,你曾经侍从过上皇,中间又作过我的老师,如今下任广平王行军司马,朕父子都借助了你的道义。军中商议立元,人们都注目于建宁王李倓,李泌暗中对肃宗说,建宁王的确聪明,但广平王是嫡长子,有为人君的气量,难道想要使他做吴太伯吗?肃宗说,广平王已被立为太子,何必需要做元帅呢?李泌说,假使元帅立功,陛下不使他做君位的继承人,能行吗?太子随从时是抚军,驻守时是监国,如今元帅就是抚军。肃宗最终听从了他的建议。
肃宗在做太子时,宰相李林甫多次以进谗陷害他,肃宗积怨已久。到即位以后,打算将李林甫的遗骸挖出焚烧。李泌认为身为天子却念及旧恨,不能以宽广的胸怀显示于天下,会使那些投靠叛军的人失去改过自新的想法。肃宗大为不悦,说,你忘了往事吗?李泌回答说,臣考虑的不在于这些。上皇统治天下五十年,一朝失意,南方气候恶劣,而且他已年迈,听到陛下记恨旧怨,将会内心惭愧不乐。万一上皇伤感得病,就是陛下以天下之广大,还不能够安抚亲人啊。话未说完,肃宗便感悟,下阶抱着李泌的脖子痛哭道,朕没想到这些。
肃宗问李泌剿贼的战略,他就当时的情势,定出一套围剿的计划。首先,李泌断定安禄山、史思明等人是一群没有宗旨的乌合之众,目的只在抢劫,天下大计,非所知也。不出二年,无寇矣。陛下无欲速,夫王者之师,当务万全,图久安,使无后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