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亮,萧煜便早早起床,然后在丫鬟的服侍之下,穿好锦袍,之后便坐着县侯仪仗马车,往太极宫方向而去。
李二可是说过,要他今天去上朝,如果猜的不错,应该就是为了封官一事吧。
到了宫门口,还没站多久,就有宦官出来宣旨上朝。
跟着文武百官一起,萧煜很快便到了太极殿,然后按部就班站好。
没一会儿,李二就登上龙椅,王公公问安之后,百官便躬身行礼。
“都免礼吧,今天可有事上奏?”李二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视了一眼众人,淡淡的开口道。
“启奏陛下,吏部大考已经开始,不知陛下可有吩咐?”这时候,一个穿着绯色官袍的中年人站出来说道。
所谓吏部大考,其实就是吏部对官员的一次考核。
大唐考课制度在中国历代最为完善,它重视考核官员德行,属于职官管理制度的一部分。
考课每年进行一次,称为小考,每三至四年(指一个任期)举行一次大考。
小考考核官员当年的政绩优劣,大考则考核官员任期内的政绩。
而主管考课的最高机构就是吏部考功司,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由考功郎中判京官考,员外郎判外官考。
京师诸司及地方官府的考簿皆汇总于考功司,由其司人员分类整理登录,进行初步审核,并分别评出考课等级。
考功司的工作主要是基础性的工作,内外官员最终考等的审定是由校考使评估的。
而武德年间就规定,以京官望高者二人分校内外官考,称校考使。
又以中书舍人、给事中各一人充监内外官考,称监考使,意在保证考课的公平。
每年校考工作结束后,要予以公布,并给所考之官发考牒,作为其官职迁降的依据之一。
而所有官员的考课等级共分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考课标准和奖惩办法,按标准定等级,按等级定奖惩。
至于官员考课标准,则是分为“四善”与“二十七最”。
四善”是德义有闻、清慎明着、公平可称、恪勤匪懈,这是对官员品德、作风以及工作态度的要求。
“二十七最”则是针对不同工作性质,提出对官员职责和政绩的原则要求。
比如对谏官、言官,要求勤于“献可替否”,即敢于就政事提出有益的建议。
对铨选官员,则要求“擢尽才良”,即要求把德才兼备的人才提拔上来,对考课官员,要求“褒贬必当”,即做到公平公正等等。
反正,对于一些有抱负,有梦想的官员来说,考课就是一条很好的出路,只要在考课过程中表现优异,那对于升官也有很大的帮助。
“考课名单已经列好了吗?”李二问道。
“回陛下,臣已经将名单列好,并且递呈到尚书省了。”官员说道。
“嗯,就劳烦辅机和房乔费点心,看看名单吧。”李二道。
“喏!”长孙无忌和房玄龄同时抱拳道。
“诸位爱卿还有何事?”李二再次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