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表”哥来了_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76章 “表”哥来了(2 / 2)

这就是李廷表对朱慈烺的评价。

两人也是相谈甚欢,待二人熟落之后,朱慈烺突然问道:“廷表,如果本宫恢复你锦衣卫镇抚使的职位,并让你替本宫负责请报上的事宜,你可愿意?”

李廷表闻言一愣,然而纳头便拜,口称殿下知遇之恩,永世难忘,愿为太子殿下效死。

朱慈烺赶紧双手相搀,摆出一副喜得贤臣的模样,二人皆大欢喜。

接着,朱慈烺在李廷表聊天时发现,李廷表头脑灵活,思路清晰,见解有独到之处,遇事冷静,是一个很不错的人才。也许是由于身份原因,才在历史中被埋没吧。

朱慈烺在彻底了解了李廷表之后,就决定将这个情报系统交给他来运转,并由徐盛负责与李廷表中间联系。

事情决定下来后,朱慈烺将自己整理出来的资料交给了李廷表,并就一些具体细节进行了讨论。

在讨论中,朱慈烺发现,李廷表的情报能力是非常的强,不愧是个经验丰富的老锦衣卫。

而且对后世的一些密码一看就懂,一点就通,朱慈烺心里很是兴奋了一把。

朱慈烺告诉李廷表,以后的情报将会分为三部分,一个是关外,一个是流寇,还有一个监察大臣。

目前交给他的任务就是秘密发展自己人,并暗中查一些江南的勋贵、大臣。

李廷表心惊,太子殿下的心挺大啊,不过太子是储君,将来天下都是他的,自己身为锦衣卫,本就是皇帝的鹰犬,现在跟着太子干,将来也是从龙之功。

只不过调查大臣,这事得办的隐秘点,不然捅出去自己就完蛋了。不过对于自己的能力,这个未来的情报头子还是很自信的。

回到元帅府,朱慈烺又吩咐吴小宝说,“派两个机灵些的,去北京找骆养性,让他把锦衣卫情报系统交出来。一定要安全地把资料带回来,绝不可丢失了。”

……

明王朝,特务系统与窃听网络突然变得高度发达起来。

朱元璋先是设立“检校”,类似于秘密警察,由亲信文武官员充任,“专主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无不奏闻”。

随后又成立一个庞大的特务机构——俗称“锦衣卫”的“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赋予其侦察、逮捕、审问官民的大权。锦衣卫直接效忠于皇帝、独立于政府,首领为“都指挥使”,下设“指挥同知”二人,“指挥佥事”二人,“镇抚使”二人,“千户”十四人,下面又设副千户、百户、试百户、总旗、小旗等若干头目;再下面就是普通的锦衣卫密探,叫做“力士”“校尉”。鼎盛时期,锦衣卫密探多达五六万人,耳目遍布天下。

朱元璋创设的锦衣卫特务系统已经十分庞大,但他的子孙还不放心,又相继设立几套窃听网络: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八年设置“东缉事厂”(俗称东厂);明宪宗朱见深又于成化十三年在东厂之外增设西厂;明武宗时,大宦官刘瑾专权,又设“大内办事厂”(内厂)。

三厂均由宦官统率。西厂与内厂时设时废,东厂则几乎伴随整个明王朝。

锦衣卫的情报网络非常发达,三厂的监视技术更可以用“恐怖”来形容。

据《明史》记载,明熹宗时,太监魏忠贤提督东厂,“民间偶语,或触忠贤,辄被擒戮,甚至剥皮刲舌”。民间偶语,东厂立即便能知悉,仿佛人人身边都设有窃听器。

曾经有五个人,客居北京,一日在旅店喝酒,酒至酣处,其中一人说:“魏忠贤这个阉人,快要倒台了。”

其他四人大惊,叫他千万别乱嚼舌头。先前这人借着酒劲,说:“切,魏忠贤虽横,但现在他又不在这里,难道还能剥了我的皮不成?我怕什么?”

不久酒席就散了,五人回房休息。

睡到半夜,忽然房门被踢开,一伙人执着火把闯进来,一个个照着脸看,然后将五人全部抓走。来人正是东厂密探,五人被抓到东厂刑场内,那个骂了魏公公的家伙被剥光衣服,手足钉在门板上。

魏忠贤笑眯眯对他说:“你不是说我不能剥你的皮吗?我试试能不能剥。”

命人将滚烫的沥青浇遍那人全身,待凝固后再用刀割椎敲,竟将整张人皮剥了下来,惨不忍睹。

其余四人吓得快要死过去了,魏忠贤却“每人赏五金压惊”,放了他们。

面对这么大的宝贵资源,朱慈烺肯定是想要把它完美地继承下来,但是因为出京匆忙,并且崇祯当时还活着,朱慈烺即使向骆养性要资料,他也不会给,但现在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向他索要了。

……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