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南京勋贵认怂_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75章 南京勋贵认怂(2 / 2)

第一场、考四书义三道,每道二百字以上。五经义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

第二场、试论一道三百字以上。判语五条。詔誥表内科一道。

第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

大明的科举考试虽然有三场。但是真正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其实是第一场,也就是“四书义”和“五经义”。

读通了四书五经(五经也不必全通,可以选一门为本经重点研究),做好了八股文章,高中的可能就很大了。至于后面的论判和诏、诰、表不过就是写点官样公文,没啥大不了的。而策论,差一点的就是应付,好一些的则是吹牛。一般情况下策论在省试中并不受重视,过得去就行了。

只有到了殿试时,策论好坏才会成为决定进士名次的关键——崇祯皇帝就是最喜欢这种吹牛文章的,每一篇都会仔仔细细地看。发现吹得好的,就当成有什么大贤提拔重用。

可是这个新皇却不以牌理出牌,这次所考内容除了八股外,还有六艺,而射、御、数,正是我的缺门,这不是要人老命吗?

……

刘孔昭、韩赞周和张慎言一块儿坐着操江水师的战船来了淮安城。

下船后三人直接来了大明寺,请见新皇陛下朱慈烺。

“三位请宽坐,朕这里不必拘谨。”朱慈烺的心情显得非常不错,见到刘孔昭、韩赞周和张慎言后,还客气的招呼他们落座,见三人有点拘谨,还笑着让他们宽坐。

“怎么说?勋贵们都想通了?”朱慈烺看着三人,笑着问。

想通你个大头鬼,没看到徐弘基像死了爹一样,好说歹说,才同意拿出300万,他家产业是最大的,大家伙商量好,总计拿出2000万亩土地,再恭迎新皇入南京,你家不说拿出1000万吧,拿出800万可以吧,结果,尼玛,你徐家才愿意拿出300万,真是抠门到家了,尼玛,你就该被新皇抄家问斩。不知不觉中,南京勋贵们因为每家交出土地的数量,竟然产生了缝隙。

“大家商量好了,交出2000万亩土地,再恭迎新皇入南京。”刘孔昭牙齿有些发痒,他有些恨徐家。

“哦,2000万亩,也不少了,能给我说说每家都出了多少吗?”朱慈烺笑眯须地说,看上去非常地和蔼可亲。

刘孔昭看朱慈烺的脸色很好,心想也许朱慈烺对这个数已经满意,于是,他摸出一张纸块,一五一十地把各家情况交出的数字念了。

“哦,”朱慈烺听了数字脸色仍然没变,仍然笑如春风,对张慎言、韩赞周,说,“朕要与刘提督单独说两句。”

二人闻言,立马行礼告退,出去等候刘孔昭。

张慎言是右都御史,韩赞周是镇守太监,理论上来说,关于退还侵占的军屯土地的事,与他们俩屁的关系都没有,他俩只是刘孔昭害怕,拉来壮胆的。

刘孔昭开始了琢磨,什么意思,小皇上有什么秘密的话,需要单独给我说。

他那里懂得朱慈烺的心思,更没有朱慈烺的心计,朱慈烺听了数字就敏感地发现,侵占土地最多的,反而自愿交出的却是最少的,尼玛,是人的心理都不会平衡,凭什么呀?不平和愤闷就产生了。那么拉拢个把就不是难事了。而刘孔昭就是个好对象。

“诚意伯,你可知道朕已经打算封马士英为镇金侯,替朝廷永镇西南。”

“听说了,陛下是在效仿太祖高皇帝,以塞王守边御虏吧?”

朱慈烺点点头,“朕确有此意。不过如今我大明的王爷是比不了太祖高皇帝时候的那些藩王了,所以光靠塞王已经不足以御虏平贼,还得要依靠藩国公、藩侯、藩伯,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将大明的颓势挽回来。诚意伯,你是我大明开国功臣之后,愿意做个表率藩伯,替朝廷永镇一方吗?”

什么?永镇一方?

这可是世世代代的富贵啊!这下刘孔昭有点热血上脑了。他这个没有地盘,也没什么军队的勋贵,在这乱世当中就是肥猪,谁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叫人给宰了,虽然他提督操江水师,可那点船、那点兵,真打起来不够新皇塞牙缝的。

真正可以传世的富贵,还得有兵有地盘。比如万历三大征中被剿灭的播种杨氏就是唐末始封在播州的,历经700余年,朝廷都换了几茬,他家还屹立不倒。如果不是杨应龙太不小心,混到现在也是一方霸主啊。

朱慈烺接着说:“现在各藩都有一府之地,也就是说,藩王、藩国公都可以永镇一府!你是伯爵,自然不能永镇一府了,伯爵只能永镇一县。诚意伯,你想要哪里?湖口、彭泽不能封给你,不如就把德安县封给你家吧,至于你刘家在老家处州和东南其他地方的田庄,也都交出来吧!”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