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智除鳌拜
公元1661年,顺治皇帝去世,他八岁的儿子玄烨继位,年号康熙。康熙是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帝王之一,他在位六十一年,开启了康乾盛世,把大清王朝推向强盛。
康熙是顺治皇帝的第三子,长子早夭,康熙前头还有一个哥哥,名叫福全。福全和玄烨,都是顺治皇帝妃子生的。
康熙出生不久,宫内流行天花,父母唯恐他染病,委托可靠的奶妈带他到宫外哺养。不料,康熙仍然得了天花,但不严重,很快治愈了,只是在脸上留下几个细小的麻点。康熙得过天花,有了免疫力,这成了他日后继位的有利因素之一。
康熙从五岁开始,就读书识字,学习儒家启蒙读物。康熙自幼聪慧,学习刻苦,天分很高,在众兄弟中出类拔萃,顺治皇帝十分喜欢。
《清史稿》记载,有一天,顺治皇帝问福全、玄烨兄弟俩,长大以后想干什么?福全回答:“我想当个贤王”。顺治皇帝很高兴。玄烨却把头一扬,说:“我想像父亲一样,当个皇帝”。顺治皇帝大为惊讶,从此对玄烨刮目相看。当时,福全七岁,玄烨六岁。
福全后来确实成为一代贤王,他一生忠心辅佐弟弟,参与朝政,也带兵打仗,为清朝立下不朽功勋,被称为政治家、军事家。福全五十一岁病逝,康熙悲痛不已,命人绘制福全的画像,悬挂于宫殿。
康熙童年很是不幸,八岁丧父,十岁时母亲也死了。康熙昼夜守灵,水米不进,哀哭不止。祖母孝庄皇太后把康熙带在身边,亲自抚育和培养。康熙一生敬佩祖母,祖孙俩感情十分深厚。
顺治皇帝临终的时候,任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辅佐幼帝。四个人都是顺治皇帝的亲信,军功显赫,威望很高,再加上孝庄皇太后政治手腕高明,驾御他们绰绰有余,因而清朝事业继续蓬勃发展。
可是,时间一长,辅政大臣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尤其是鳌拜,他野心勃勃,一心想做首辅大臣。首辅大臣索尼年老有病,有些力不从心了。
鳌拜是满州镶黄旗人,出身将门,身高力大,精通骑射,人称满州第一勇士。鳌拜自入伍起,就在皇太极麾下,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还在战场上救过皇太极的性命,是皇太极的心腹爱将。
皇太极死后,豪格与多尔衮争夺皇位,闹得不可开交。鳌拜、索尼当时是两黄旗将领,他俩带剑上殿,大叫:“如果不立先帝的儿子,我们宁愿一死,以报答先帝大恩。”最终,贵族会议提出折中方案,拥立福临为帝。此后,鳌拜对顺治皇帝忠心耿耿,在夺取中原、攻占四川等战役中再立新功。
在四位辅政大臣当中,索尼、遏必隆、鳌拜都出自两黄旗,属于皇太极的嫡系,苏克萨哈却出自正白旗,属于多尔衮的阵营。苏克萨哈后来倒戈,投靠了顺治,得到重用。所以,鳌拜等人都看不起苏克萨哈,时常与他发生矛盾。
后来,索尼年老多病,眼看来日不多,苏克萨哈名列辅臣第二,自然产生了当首辅的想法。鳌拜岂肯善罢干休,他联络遏必隆,处处与苏克萨哈作对。索尼与鳌拜渊源深、关系好,放任不管。这样,鳌拜逐渐掌握了大权,苏克萨哈被架空了。
公元1667年,索尼病逝,十四岁的康熙开始亲政。苏克萨哈设下一计,他上书说,皇帝已经亲政,不需要辅政大臣了,请求辞去职务。苏克萨哈如果辞职,那么鳌拜、遏必隆理应也要辞职。这一招击中了鳌拜的要害,他无论如何是不想放弃权力的。
鳌拜恼羞成怒,对苏克萨哈展开攻击,他和遏必隆合伙,联络一批大臣,纷纷上书弹劾苏克萨哈,给他网织了二十四条罪名,要求处以凌迟、族诛之刑。
鳌拜、遏必隆辅政多年,朝中亲信党羽众多,一时间舆论汹汹,形成了强大声势。特别是鳌拜赤膊上阵,天天上朝强奏,非要处死苏克萨哈不可。
康熙皇帝起初见苏克萨哈主动请求辞职,心里很高兴,不料却形成这样一种局面,感到很棘手。康熙心里明白,鳌拜一伙攻击苏克萨哈,实际上是不想放弃手中的权力。苏克萨哈并没有罪,可是,鳌拜一伙人多势众,如果袒护苏克萨哈,有可能会危及皇位。康熙皇帝经过再三考虑,决定先稳住鳌拜,违心地处死了苏克萨哈。
鳌拜达到了目的,心中洋洋得意,认为年少的皇帝好对付,从此更加擅权自重,气势夺人。鳌拜没有想到,他联络大臣逼皇帝处死苏克萨哈的举动,深深震惊了康熙皇帝,康熙已经下定决心,非要铲除鳌拜不可了。
康熙虽然年少,但城府很深,胸有智谋,又有孝庄皇太后指教,已经十分成熟。康熙皇帝不露声色,一面稳住和麻痹鳌拜,一面悄悄在一些要害部门安插自己的亲信。皇帝毕竟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康熙又有政治手腕,不到两年时间,康熙身边就有了许多亲信大臣。
在此期间,鳌拜擅权作威,结党营私,干了不少违法之事。康熙假装没看见,反而多次予以褒奖,赏赐财物,晋升他为一等公,还封他的儿子为高官。鳌拜心中窃喜,觉得少年皇帝很好控制。
有的文学作品说,鳌拜与康熙关系紧张,曾经想赶康熙下台,另立皇帝,甚至想自己篡位称帝。可从史书来看,并没有这方面的记载。鳌拜没有另立皇帝或者篡位的想法,他一直认为,康熙皇帝对他很好。
康熙做好了各种准备,就要对鳌拜下手了。康熙担心宫中侍卫不可靠,就挑了一批亲贵少年,整天在宫中打拳摔跤,追逐戏闹。鳌拜见一群毛孩子在玩耍打闹,根本没放在心上,更没有任何提防。
在有的文学作品中,描写康熙擒拿鳌拜,写得刀光剑影,惊心动魄,甚至死伤累累,那是为了增强故事的感染力,吸引人们的眼球。其实,康熙擒拿鳌拜的过程很简单,没有什么波澜,更不凶险。
公元1669年5月的一天,康熙召鳌拜进宫,商议国事。平时,鳌拜进宫是家常便饭,十分正常。鳌拜丝毫没有怀疑,只身进宫。不料,鳌拜刚一入宫,那伙亲贵少年一拥而上,擒拿鳌拜。鳌拜虽然武功高强,但寡不敌众,又猝不及防,很快被捆绑起来,押到监狱里去了。整个过程没有人员伤亡,康熙也没有露面。
康熙皇帝擒拿了鳌拜,立即召集大臣,商议如何处理。许多大臣早就对鳌拜心怀不满,此时欢欣鼓舞;有些鳌拜的亲信,见大势已去,也不敢乱说话。大臣们经过商议,给鳌拜定了三十条罪状,判决处死。
鳌拜被稀里糊涂抓到监狱里,知道大事不好,恐怕性命难保。鳌拜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再三请求见康熙皇帝一面。
康熙来到监狱,鳌拜跪倒叩头,声泪俱下,声称自己对大清忠心耿耿,对皇帝决无二心。鳌拜一把扯开上衣,露出累累伤痕,指着伤痕对康熙说,哪一处是为救皇太极留下的,哪一处是在什么战役中留下的。
鳌拜的做法起了作用,康熙皇帝被感动了,特下诏赦免了他的死罪。不过,鳌拜身心受到臣大创伤,不久在狱中病死,享年六十岁。
鳌拜死了四十年之后,康熙皇帝念其旧功,追赐他一个不小的官爵。到了雍正时期,又恢复了鳌拜一等公的爵位。
康熙皇帝在惩罚鳌拜的同时,清除了一批他的亲信党羽,逷必隆也被下狱。苏克萨哈得到平反,恢复了官职爵位。从此,十六岁的康熙皇帝,牢牢掌握了朝廷大权。真是英雄出少年!
康熙皇帝一举铲除权臣,控制了朝廷,显示出非凡的智慧和过人的胆量气魄。此后,康熙皇帝发挥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才干,尽情施展胸中抱负,干出了许多载入史册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