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还有四川电视节展会,两年一度,影响力就远不如北京和上海了,规模小,影响力基本只局限在当地。
影视公司参加展会的目的不外如下几种:
宣传公司形象,展现公司实力,或者――告诉大家自己还活着;
销售公司正在拍摄或已处于发行阶段的项目;
寻求项目合作;
维护同行及与电视台的关系。
上周四到周六(8月23-25日)正是北京展会。鉴于参展对影视公司的重要性,因此只要确定参展,肯定不会是到时候去两个人,介绍一下情况那么简单,准备工作往往从上一年展会结束后就开始了。
首先,要抢地盘。就像菜市场卖菜,选在位置居中,人流最密集、交通最便利的地方,生意最好。因此需要提前跟组委会预定下一年展位。
其次,当展会还有两三个月左右的时间,需要联系展览搭建公司,设计展位。
展会的目的是展示推销自己的产品,因此以展会时间为倒计时,必须完成公司所有销售项目的画册和片花(如果开机的话)。
最后,展会只是表面,因为展会而从全国各地聚集的电视台购片人员才是影视公司紧盯的关键,好的发行必须提前打一圈电话给所有潜在客户,确认到京时间和基本行程,以便统筹安排看片花等事宜,争取在展会期间完成销售任务。
展会是影视圈的大聚会,对于咱们编剧而言,也是一次机会。去年的北京展会,有媒体报道北展门口有人摆地摊卖剧本,喊价多少万,传为笑谈。今年也一样,只是围观的群众没有去年多了。违法占道的事儿咱们不鼓励,这种摆地摊的方式也太给咱编剧丢脸了,那么究竟该怎样抓住机会呢?
展会是不对公众开放的,想进去必须有证。一种办法,找有证的朋友把你倒进去;或者干脆找门口那些神通广大的大仙――当然要花钱了。去的时间也最好有所选择,头一天最忙,尤其上午,基本不会有哪家公司有功夫跟你好好聊你的剧本创意;第三天最闲,闲的很多公司只留个看台子的小姑娘,甚至一个人没有了。所以,第二天或第一天的下午比较合适。
进去之后,找到你心仪的公司,说明来意,争取跟相关主管面谈。这种时候只要对方不忙,态度都会比较好――至少比你直接找上人家公司的门时态度好些。多了解对方的情况,比如题材类型的倾向,后一年的计划等,然后再简要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还是那句话,适当的吹牛,不要妄自菲薄。当然因为展会忙碌,不要滔滔不绝,让对方能留下深刻印象便好。记得拿对方的名片,展会结束后一周内可以发邮件联系,再详细阐述你的作品。
除了有机会直接跟多家公司面谈,去展会更大的意义在于全面了解电视剧市场的题材现状和动向。一定把所有展位都转个遍,能拿的宣传册都拿到手,回去好好研究。什么题材大家都在做?什么题材大家都在回避?热点题材,大家都在怎样切入的?那些敏感题材,又是怎样规避风险的?由于电视剧从展会销售到播出还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差,所以不要盲目追风。另外一些公司是有题材倾向的,了解之后可以重点追踪。
在展会上就遇到不少毛遂自荐的,这次更有一个年过八旬的老太太。怎么进来的不得而知,反正气势逼人。开口就说,我不是编剧,也不会编剧,但你们电视剧肯定需要好故事!我就有好故事!不敢怠慢,让公司另一位责编拿纸笔负责纪录,足足半个多小时,听得云里雾里。最后责编同事总结说,该老太太的目的有二:其一,家有珍藏照片,想转交胡书记;其二,家有古玩若干,希望能卖个好价。
不靠谱如斯,尚且洗耳恭听,若口吐莲花,敢不奉若上宾?
编剧弱智吗?
近一年多来集中看了不少美剧。然后就不由得拿中国电视剧来对照比较。我发现中国不是没有好演员。也不是没有好导演。就是中国的编剧看起来太弱智了些。我搞不明白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待遇问题?体制问题?重视程度问题?还是市场环境问题?或者纯粹是编剧们的个人智商问题?
美国有;中国就拍个。美国有;中国就拍个;美国有;中国就要拍个。看着倒是挺热闹;学习热情也很高。但是每次抄人家都抄不好。画虎不成反类犬。
这些年能够看的上的编剧也就是个宁财神和兰晓龙了。每人也就那一部片子可看。其他的好剧本再没有见过。顶多也就是个及格的作品。当然绝大多数都是些连及格都谈不上的弱智东西。最弱智的还要数那些充满荧屏的弱智武侠剧。弱智情景喜剧。弱智偶像剧。
我在心里给中国的编剧打了个分。从整体来说;中国编剧群体的智商水平在十岁以下。离成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许我们这一代观众是等不到那天了。
有些东西中国不可以演,这一点我承认但是武侠剧可不可以演?情景喜剧可不可以演??偶像剧可不可以演???
中国的文人们一边连个像样的武侠剧都写不出来,连一个像样的情景喜剧都写不出来,连一个像样的偶像剧都写不出来,一边还在抱怨“有些东西不能演”
我问你,就凭你只能写弱智武侠剧。只能写弱智情景喜剧。只能写弱智偶像剧的本事,我凭什么相信有些东西能演了,你就能写出好剧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