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三)
今天小区门口也贴上了‘喜’字,可能嫁丫头,车队早早来了,把车停在门前面,迎亲的人都下了车,进了小区。
“小区里今天有结婚的?”张招弟说。
“迎亲的人怎么来的这么早?”李大龙说。
“可能嫁的远?要是从我们老家往来嫁女儿,天一亮就得走,十二点钟刚好来。这里也一样,路远了,早早就迎娶,”张招弟说。
“就是。”
“你把你姐姐给你买的鞋打开看看,试一试看大小能穿上吗?”张招弟说。
“鞋盒精致的很,”李大龙说着拿起来,解开系着的金绸绳,打开来说:“鞋盒里有两张券,各五百元,加起来一千元,上面还有地址。”
“看看地址在哪里?去了看能不能再对一双鞋来?”张招弟说。
“在新城,”李大龙说。
“我下午班,正好走。”
“坐公交车。”
“开车走,坐公交车我就不去了,我走不动。”
“我去开车,”李大龙说着去开车,两人去了新城。
来到新城,找到那个地址,门没有开,问隔壁商店,说九点钟才开门。
“我手机忘车上了,你去拿,我打电话问一下,”张招弟说。
李大龙去车上拿来手机,这时,店员也来了,打开门,进去一看,全是床上用品,被子,三件套等,不是鞋店。张招弟拿出券递给店员说:“是不是这里的券?”
店员看了看说:“就是我们店的。”
“没有卖鞋?”
“没有。”
“这张券是鞋里面带的?”
“你在哪里买的鞋?”
“他姐给他买的鞋,不清楚哪里买的鞋?”
“这张券是我们店的。”
“怎么对换?”
“一张对换一件,不能两张加起来对换一件?”
两人一看,店里所有东西的价格都在八百元以上,大都一千元以上,买个最便宜的东西,最少还得掏三百元钱。
“没有五百元的商品?”张招弟问。
“没有。”
张招弟转着看了看,看上了一件三件套说:“这个三件套挺好的?”
“再掏三百元拿走,”店员说。
李大龙看了看说:“商城六十元就能买来。”
“那里质量不行,”店员说:“这个质量好。”
“我看上这一套了,买一套?”张招弟问李大龙。
李大龙没吭声。
“你店的房租多少钱?”李大龙问店员。
“不知道,”店员说:“老板没有来。”
“你问房租干什么?”张招弟问。
“门上贴着‘转让’我问问这里房租的价格。”
两人出来,开车回家。
“去不去大姐家?”张招弟问:“好长时间没去了?”
“想去就去,”李大龙说。
“走一趟。”
两人来到大姐家,大姐一看是张招弟和李大龙。
“招弟今天没上班?”大姐问。
“下午班,”张招弟说。
刘建设也在家,笑着说:“天热的很,我昨晚上一夜没有睡着。”
“热的很,这几天温度都在三十五度,刮着南风,”李大龙说。
“有啥忙的?李大龙闲着,让过来帮忙?”张招弟说。
“能行,到时候打电话。”
“城里,又不象农村,找人来帮忙,也没啥忙的?”李大秀说。
“都请谁呢?老家那边的亲戚就不请了?”刘建设问。
“远的很,都不往来了,算了,”李大秀说。
“我也就说算了,舅舅也不请了,上年龄了,”刘建设说。
“我还说舅舅请一下,他哪个儿子来?”张招弟说。
“不了,来了还
(本章未完,请翻页)
要送礼,吃住也不方便,”李大秀说。
“算了就算了,”张招弟说。
“就准备十桌,刘建设的同事以后单另请去;弯弯的同事以后再聚,弯弯说了,不请同事了,国家工作人员限制只能待十桌客人,再多不容许,”李大秀说:“就是身边的亲戚,朋友。”
“那天还要贴红纸,避邪,还有什么?”刘建设说。
“小区井盖子上要贴红纸,电杆上要贴红纸,大树上要贴红纸,大门口‘喜’子一贴就行了,张招弟说。”
“也不懂,不知道怎么弄?”刘建设说。
“还说来迎亲的人敬酒,敬酒的空瓶子里灌满米汤,然后带出去扔了,”张招弟说。
“哪都是过去的老讲究,”刘建设说。
“还有女方带上两个馍馍,一对小碗碗,一对镜子,木梳都带走,”张招弟说。
“两个馍馍好象有,其它的都是过去的老讲究,”刘建设说。
“城里哪来的哪么多讲究?来坐一坐就走,”李大秀说。
“非有个仪式,不可能来坐一会儿,女儿跟上就走,”刘建设说。
“男方肯定有讲究,不过,现在的人图省事,光来迎亲,到时候都来的是小辈人迎亲,不管过去的仪式,来问女方有什么讲究?没有,就迎娶走了,”张招弟说。
“得问问过喜事的人家?不然,到时候尴尬了,嫁出去一个人,不可能哪么随便就让人领走了?总有个仪式?”刘建设说。
“我明天问一下,”李大秀说。
“你回去也没找上活?”刘建设问李大龙。
“没有,”李大龙说。
“现在都是骗子,干活钱难要,顶账,有活不敢干,”刘建设说。
“就是。”
“谢子栓干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