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南野开荒 西畴种田 (上)_古代圣贤系列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六章 南野开荒 西畴种田 (上)(1 / 2)

天空晴朗,冬日的阳光格外温暖,这样的天气里,农夫喜欢到田里去走,至于是去做什么自己也说不清楚;只要到田里转一圈,回来心里就踏实,吃饭睡觉都舒服。

陶渊明在去西畴的路上,遇到了老邻居陶成。陶渊明称呼他三哥,三哥却称呼陶渊明为五柳先生。

“三哥早。”

“五柳先生早,应该称呼你陶县令,不习惯;还是老叫法,叫五柳先生吧。”

“三哥,现在已经不是陶县令了。”

“怎么?”

“做不来那县令,辞官为民,还是回家种田的好!”

陶成想了想,点点头:“生不逢时,生不逢时。回来也好,回来也好。酒娘家有个儿子昨天还为交不上私塾先生的修金哭闹呢。您回来孩子们读书就不用犯愁了。”

“三哥,我自己都一事无成……,恐怕误人子弟啊!”陶渊明说这话也并不全是谦虚的客套话,他真觉得自己缺乏在仕途上打拼的能力。

“先生这话过于谦虚了,教人子弟最重要的是道德文章,先生的道德文章哪一样也可以与古代圣贤相比啊!”

“无伯夷、叔齐之贤,更无管仲、乐毅之才,实在是羞言为人之师啊。”陶渊明说这话并不是在想拒绝教孩子读书,他是觉得自己的有官不做甘于耕田的做法不为他人接受。“也只能教些农家子弟认认字,读读书而已。名正言顺的开馆授徒那是万万不可以的。”

“就是,冬天农闲教三五个孩子识识字就行,也不图什么闻达显赫,光宗耀祖。”

“好,可以闲暇无事,就算领着孩子玩玩。”陶渊明就把这事应承下来。

陶先生弃官回乡,要办家塾的消息不胫而走,那些有学童的人家无比喜悦,尤其是那些因为贫穷而不能让孩子读书的人家,更是喜出望外。

陶先生教书不论穷富都可以入学,给先生的修金量力而行,一分不交先生也不会拒之门外。先生的道德文章闻名乡里,这样就连那些大户人家也争着把孩子送到陶先生这里来。

九间草屋腾出两间,简单地做一下整理,放上木桌方凳,挂上孔子像,就成了学堂。

开学这天一大早就有家长带着孩子来上学,有个孩子背着干柴来了。家长把修金或用财物代做束修的交给先生,然后学童向先生行拜师礼。轮到最后就是这个背干柴的孩子,其他家长都用奇特的目光看着这个孩子,再用疑惑的眼神瞧瞧先生。

陶渊明和蔼地招呼孩子:“来上学吗?”

“是,先生。”孩子怯生生地回答。

“大人来了吗?”

“没有。”

“大人怎么没来?”

“我娘不让我读书。”

“哦?”

“家里没有钱,交不起修金。”

“噢,……所以你就用干柴顶修金?”

“先生,我可以半天打柴,半天读书,先生家的柴火我就包了。”孩子怕先生不收,急得说话都有点结巴。

“喜欢读书吗?”

“喜欢。”

“为什么要读书?”

“不读书,不知礼!”

“啊!”陶渊明点点头,用赞许的目光看着眼前这个衣衫褴褛的孩子。“把干柴留下,很沉重的,就不要背回去了。明天再来学堂时让你家大人也来。”

“先生,你不要我?”孩子很紧张。

“要啊,怎么能不要?”

“谢谢先生,谢谢先生。”

孩子很机灵的磕头拜师。

“叫什么名字?”陶渊明亲切地问。

“我叫阿文。”

“噢,阿文、阿武,知道了。”陶渊明记起了三哥曾经说过酒娘的儿子喜欢读书而且很有天分,就是没有钱交修金。

同学们拜了先生后,又一起拜孔子,这就正式开学了。

先从《诗经》学起,先生读一句,学生就跟着读一句。朗朗读声从田园居里飘出来,在西畴,在南野的上空回荡。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阿文学得快,学完了诗以后,陶渊明又单独教他学《太史公书》(《史记》),陶渊明很喜欢读《太史公书》,因为自身的经历,每当读《太史公书》时都有很多感慨,于是就写下了《读史书九章》。

阿文见先生每每读书时都要掩卷长思,神情凝重,挥笔疾书,然后才能神情轻松如常。

“先生,您读书总是有所思?”阿文问先生。

“是的,读书如识人,先要识其面,然后要识其心,最后才能交其人。”

“先生是说,读书要深刻理解,有所心得?”

“不要死抠字眼儿,要看文章的精神实质,你拿去看看吧!”陶渊明把《读史书九章》递给阿文。

“谢谢先生。”阿文双手接过先生的文章。

放学时,阿文和同学们给先生鞠躬各自回家了。学堂里只有陶渊明的几个儿子,看看这几个孩子陶渊明本想以阿文为榜样再教育教育他们;但又一想,算了吧,批评得多了,他们已经有了逆反情绪了。可是心里有话又不能不说,于是提笔写下了这首《责子诗》: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正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人勤春来早,春天的脚步刚刚来到庐山脚下这片山野,西畴的水田仍然在静静地等着今年的春播。陶渊明想,天气已经暖和了,春播还需要一些时日,趁着空闲领家人到南野去开荒。

陶渊明早就看好了南野那片荒地了,于是他就准备好开荒的工具:锹、箕等。

这一天陶渊明和妻子起了个大早,妻子去准备早饭,陶渊明把晚上已经准备好的农具拿出来。也就在陶渊明起床的时候,就听到儿媳妇在喊着催阿舒起床。

“阿舒真是个懒汉,有他媳妇那样懂事就好了。”陶渊明说。

“都是你这做爹的教育不好。”妻子一听到陶渊明数落儿子的不是,就把责任推到陶渊明身上。

“顺其自然吧,顺其自然吧。”陶渊明一边说着一边穿衣下床。

儿媳妇走出房间和婆婆一起去做早饭。早饭准备好了,阿舒和阿宣他们也都懒洋洋地起来了,在父母的催促声中胡乱地洗洗脸,赶到厨房吃饭。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