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是从厂里拿的,不从厂里拿,还从什么地方拿?全国,不,全世界也只有我们在生产液晶投影机!”顾所长拧着脖子,似乎对李江轻视他们的成绩而生气,“可是,这投影机本来就是萧强设计的专利产品!他独自占有六成五的股份,用自己的那部分去送礼,这有什么不可以!”
顾所长把萧强这些日子,给他灌输的股份概念,情急下也抛了出来。
哐当,李江手里的茶杯跌在地上,打得粉碎。
顾所长和李江两个人都没去管摔碎的茶杯,顾所长还瞪着李江,而李江则陷入了迷茫的状态,坐在沙发上,痴痴不能自已。
“萧强发明的……,投影机是萧强发明的……,可是,不是说投影机是你们所研发的吗?他一个年纪轻轻的中学生,能够发明这个高科技产品?”李江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站起来急急说道。
“高科技?”顾所长有些嗤之以鼻,“对我们来说,这不过是个玩具!你要是明白我们是研究什么的,才知道什么叫做高科技!就是对萧强来说,这也是小菜一碟,你知道他在看到这个投影机诞生以后,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吗?”
“什么?”
“这玩意儿虽然没有多少科技含量,用来挣钱倒也不错!有了本钱,我才能搞真正的高科技,真正地实现科技兴国!”顾所长慢慢地说道。
他也是听到了这句话,才深深地为萧强所感动,认为他虽然贪财,但目的还是为了国家,从而主动放弃他们并不擅长的外销工作。
只有像萧强这样,从骨子里渗透了商业气息的人,才能更好地完成和外商交涉,争取到最大的利润。
说起来,虽然和萧强就利润分配有些小小的不愉快,顾所长还是很感激他的。
从内部消息得知,上面在投影机正式投产以后,经过试用,都是大力称赞,军委已经在研究给于研究所记集体三等功,而几名具体研究设计的科研工作者,也会受到个人表彰,精密电子研究所,已经在军工行业内,创出了名头。
听说一号首长还就此发了话:“我们国人,要有决心、有信心,研发出国际领先的科技产品。”
在各地军工普遍不景气的大势下,精密电子研究所不等不靠,立足自身,创业自筹资金的事迹,也在军工行业中引起了轰动,许多军工企业都鼓起了干劲,在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的协力下,或是仿制国外优秀电器,或是自行研究,都喊出了“赶超精电研究所”的口号。
国内的军工行业,顿时摆脱了死气沉沉的旧局面,所有的科技工作者都充满了热情,这是顾所长所没有料到的。
而也因此,他对萧强充满了感激之情,一些小小的不愉快,也随之烟消云散。
“科技兴国?”李江的胸膛,也慢慢地被某种情绪所充斥,一时心潮起伏,情难自已。
一边是逃学旷课的萧强,一边是立志科技兴国的萧强,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萧强,他,有些迷失了。
李江拿起电话,缓慢地拨着电话号码,对电话那头焦集的武秘书,郑重地说道:“萧强这个……这位同学,我,还要继续调查!”
打完电话,他问道:“顾所长,不知道这位萧强同学在不在所里,我希望能跟他本人见个面。”
顾所长遗憾地说道:“你来得非常不巧,他刚刚登上了到广州的火车,去和外商洽谈外销的事情去了。你再等几天,估计就能看到他了。”
李江立刻说道:“没关系,我马上到广州去!我要亲自见见这位志向高远的同学,并就以前的误解,向他当面道歉!”
此时的萧强,正在南行的火车上,考虑如何大赚外国人的钱,对于当初用来博得顾所长让步的煽情式发言,会被上升到如此高度,他并没有自觉。
第七十二章抢注
长谷川义一很不喜欢在广州的生活,这里没有甜美的清酒、香糯的寿寺,也没有太太亲手调制的味增汤。/
最重要的,是这里没有新宿町灯红酒绿的夜生活。
然而,他还是必须老老实实待在这里,和贫穷愚昧地中国人打交道,尽管这实在是让人乏味,谁让他是五百伴零售株式会社驻广州办事课的课长呢。
五百伴是日本首屈一指的大型百货连锁商场,旗下的卖场遍布日本,公司共有近万员工,经营从服装百货到家用电器等各种商品。
以前公司所售卖的商品,除了本国产的,其它都是从欧美进口,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一些日本公司把目光也投向了这个封闭已久的国度,五百伴也是其中一家。
从一九五七年就开始在广州举办的出口商品交易会,在改革开放以后,终于发挥了它的作用,每年春秋两季的交易会,成交额从改革前的四十多亿美元,翻了一番,猛增到了近一百亿,其增长的势头非常迅猛。
中国的丝织品一向在国际享有盛誉,现在广东江浙一带乡镇企业的数量逐日增多,他们的服装、鞋袜、皮鞋等产品,也渐渐吸引了五百伴株式会社的目光,从两年前开始,就派员参加广交会,进行大宗采购。
在今年,更是在广州设定了常驻机构,负责联系沿海一带的乡镇企业。
长谷川就成为这个外设机构的课长,每天忙着接收国内的商品订单,并根据需求,把这些订单发放到各个服装厂、皮鞋厂、玩具厂。
他很不喜欢这个工作,中国的产品便宜,这是实话,可是中国人的思想太陈旧落后了,几年下来,服装设计还是几年前所流行的款式,一阵不变,最多是这里加个条纹、那里绣朵花,像这种服装,就是扔在东京的街头,也不会有人弯腰去捡,怎么可能卖得出去。
所以,他必须接收到东京传来的设计图样,再把它分发给各个厂家,让他们按图生产。
如果光是这样,也就罢了,可是中国的政策也太死板,这些沿海的企业算是大胆了,以乡镇集体企业的形式,绕过了政策限制。但生产规模极其有限,通常只有数十名工人,迫使长谷川还要将同一款式的服装,分别交给不同的服装厂生产,这就给他催收和质量检验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对此,他和唯一的手下大泽,已经发了不止一次牢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