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在萧强的蛊惑下,考虑到这是基于英特尔芯片的操作系统,同时图文操作系统也是个新课题,大家还是采用了他的方案。
几十万行源程序,即便借用了清华大学几百名软件系学生,也直到十一月中旬,才初步完成。
又经过一段时间的程序调试,直到十二月上旬,这套被称之为“战场实时监控系统”的软件,终于大功告成。
看着运行流畅的程序,所有参与开发的程序员们,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这两三个月来,他们几乎是不眠不休,以超人的毅力,投入了这项浩大的工程中。此刻看到成果就在眼前,他们如何不热泪盈眶!
软件上机试用,效果相当令人满意!
特别是交互式界面,友好的人机交流环境,让所有见过这套系统的人,都赞不绝口。而也从此之后,这种软件设计思路,也被军方延续下来,成为各种战场系统、指挥系统的统一标准,而大力推广开来。
同时,基于这种交互式系统的程序编译器,一时间也大行其道,各种图文操作系统的软件,也飞速增加,大大地丰富了这套操作系统的内涵。
之后,在这次演习结束之后。军方正式为这套系统定型,终究还是以unix将其重写一遍,随后就作为部队现代化建设的标准配置,向各个部队推广。
同一套操作系统,unix,和后来被萧强命名为“天眼”的操作系统,从此走上了两个发展方向。一个作为军用,一个成为民用商业软件,在各自的领域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在拿到最初版本之后,萧强就开出了三十万的奖励。当然,这笔钱不可能发给个人,而是交给了国防科工委。
随后,他拿出二十万,感谢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其中一半也作为了教学经费,另一半发给各个同学的时候,他们为编写软件,熬红了的眼睛,变得更红了!此后,络绎不绝的学生,并且不仅限于软件系的同学,渐渐地成为了萧强那个兴趣活动小组的成员,成为他未来科技研究的主力军。
萧强这回是撒钱撒顺手了,立刻又拿出十五万,请夏教授组织同学,将软件中存在的军事印记,和军事运用子程序全部抹除,大力开发民用软件。如工程师的cad设计软件、表格办公软件等等。
这套系统的开发是漫长的。
漫长到,萧强将之推向市场的时候,许多软件还没有最终完成,只有一个功能不完全的试用版,然而,这套系统的开发成功,其蕴含的意义,直到很多年以后,才逐渐被人发觉,为他的远见卓识,而钦佩不已。
而那时的寰宇电子,已经成为了一个无法动摇地庞然大物!
第九十一章高技术装备的震撼(上)
北京的十二月份,下旬的气温慢慢降到了零度左右,降水也变得稀少起来。
据国家气象部门预告,自中旬以来,夜间气温最冷将达到零下十度,而昼间温度大约在一到三度之间,山区还要冷一到两度。
就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两支同是来自北方军区的装甲作战师,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沙场点兵。
演习区从一个星期前就开始划定警戒区域,巡逻小队还在区域内继续搜寻,看是否还有留在里面的山民,将他们接出来,以避免误伤。
十五号这一天,演习指挥部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
萧强站在一大群将校后面,一眼就看到了从车上下来,那个个子矮小的身影,穿着没有军衔标志的旧式军装,是他,一号首长,他居然也亲自来了!
和他一起来的,还有大批星光闪耀的将领,这些都是各个军区、军以上级别的战斗主官。在另一些车上,还下来了一群同样穿着老式军装、甚至是红军服装的老人,这些人,有很多都是萧强非常熟悉的,他们是一些已经退役的老帅老将。这次的演习,影响到以后的建军思想,连一号首长也亲自前来视察,他们也毫无例外地表达了对这个对抗演习的极大关注。
一号首长看着指挥部的地形,这是一个并不太高的土山包,两拨帐篷,分列在山坡两边。
但有些奇怪的是,在两个山包中间,布置这一条警戒线,将两边的人员分隔开来。
“这是怎么回事?”他问身边的陪同人员。
“是这样的,”陪同人员解释道,“由于我们只有一套、能够完成战场适时分析的计算机中心。所以演习指挥部和扮演蓝军的指挥部,只能共用同一套系统。他们以这个山包相隔。演习指挥部能够接收到全局的信息,包括红军部队传来的讯息,但他们没有指挥权,只能观看。而蓝军指挥部,则不能接受到红军信息,以保证演习的公平性。同时,两个指挥部严格分开,以避免蓝军参谋人员偷看对方布阵。”
一号首长点了点头,随即叹了口气:“我们的国家还太穷啊!”
旁人没有接话,他也没有多说,转头看蓝军指挥部的防御布置。
蓝军指挥部采用的是野战草原迷彩帐篷所搭建而成,上面还挂了防空网,以作隐蔽。
由于演习指挥部,不得不和蓝军指挥所靠在一起,所以一切也按标准的野战要求所设置,避免红军透过他们的位置,确定蓝军指挥部所在。
三台军用重型载重车,也加挂了防空网,躲在山包后面,发动机随时开着,以备在紧急情况下,立即撤离。
从卡车上,拖出来几条粗重的军用电缆,分别延伸进两边的指挥部。
陪同人员又解释道:“蓝军指挥部,在附近设立了防空阵地,和一支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