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没有参加联合制作地电影公司,也按照各自原本的拍摄计划。拍摄自己喜欢的电影。也有一些没被通过的剧本,被他们所看中,依照同样地融资方式,开机拍摄。
一场反攻好莱坞地战役。在欧美亚三地。同时展开。
在首批商业电影登陆美国之前。人们所关注的。还是在美国的“碟片风暴”。
碟片风暴这个词组,是由现在已经抡落为寰宇公司专职记者的、前纽约时报独立撰稿人波特首先发明出来的。
波特先生已经认命了。他感觉在公众的喜好面前,个人所坚持的理念,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为了生活,为了养话两个梦想着成为下一届美国宝贝地两个孩子,他认命了。努力地撰写着,公众喜欢看地寰宇公司地新闻稿。
而他所宣称地碟片风暴。就是指寰宇公司地cvd碟片。
曾经。有人在报纸上指出,cvd由于得不到好莱坞的支持、当这股风潮过去,美国公众追逐香港电影的新鲜劲一过。cvd就将被打回原型。露出它的本来面目,重新扮演起游戏机配件的角色。
当刻录机、视频转接卡上市以后,人们稍微惊奇了一下,但依然看法不变。只是、他们为cvd增添了一个新角色,就是家庭影碟制作。
但从九一年十二月起,媒体上的评论,开始逐渐转向。
第一批五十部欧洲电影的推出。给美国影评人的感觉是冲击性的。美国电影人都感觉到了寰宇公司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韧。
媒体上先走出言谨慎,随后,出现了半个月的失声。
大家都不去报道这件事情。打算以冷处理,让事情过去。
同时,他们也开始派出大批的记者,开始探听事情的原委。到底有多少欧洲电影公司,给予寰宇公司授权。这又会给好莱坞,带来怎样的影响。
法国电影公司、英国电影公司、德国电影公司、香港电影公司、日本电影公司……
他们不知道。萧强到底花了多少钱,竟然从世界范围内,收集了这么多电影公司地影片授权。
好莱坞急于探一下寰宇的底。
而那些授权给寰宇的欧洲电影公司。面对记者的提问,一味地扛打着哈哈。
他们说,寰宇以他们所不能拒绝的报价,赢得了他们的授权。至于这个报价的数目,他们不肯透露。确实。这个报价是如此之高,让他们可以摆脱好莱坞地阴影,又怎么可能被他们所拒绝。
好莱坞也感受到了寰宇一浪接着一浪的攻势,有些茫然不知如何应对。
战线太广了,萧强通过隐蔽而巧妙的布局。将cvd的外沿、扩展到了游戏、健身、舞蹈、电影、创业等领域,好莱坞要想同时面对这么宽广的战线,也是有心无力。
世纪福特公司等好莱坞影业公司,经过紧急商议。决定主攻寰宇地薄弱点:电影。
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无力再争执dvd碟片标准。他们都知道,如果不先把寰宇公司击败,就算他们推出了dvd要想推广、也会同样遭到寰宇的强力狙击。
他们提高了百分之两百的警惕,将击败cvd列入了主要目标。
一方面,美国政府向港英政府施加强大压力,逼迫对方开放香港电影市场。他们的理由很充分。美国在文化市场上,向全世界开放,你们香港地电影,虽然没有在美国影院上映,那是人家电影院不放,说明你们地电影差。可是,能够以碟片的形式,摆放到影碟租赁店。也算是顺利进入了美国市场。
现在,你们应该投桃报李,也同样开放香港的电影市场,让好莱坞可以进入。
港英政府地回答是:好莱坞可以进入。不过,由于我们只能在美国家庭用户。以碟片的形式播放。所以,如果好莱坞打算推出cvd碟片,我们也同样允许!
好莱坞有些傻眼。
怎么办,对方针尖对方芒,要么,美国的影院向香有电影开放:要么。好莱坞向寰宇公司授权,让碟片进入。
这搞来搞去。不是搞到了自己头上?
美国政府有些恼羞成怒。贸易谈判代表指出。好莱坞从来就没有对寰宇公司设限。寰宇可以任意购买好莱坞的电影授权,就像他们最初做的那样。至于价格太高。那也没办法,既然是自由经济,市场价格自然由市场制定。
欢方之间不断地进行争吵,谈判时断时续。
好莱坞这边在对寰宇的片源库大本营发动压迫攻势,以杀鸡儆猴,威吓那些敢于对寰宇开放片源库地电影公司。
另一边,他们也用胡罗卜攻势,企图瓦解萧强地盟友,以釜底抽薪。
几大好策坞电影公司,纷纷选择了对手,向欧洲的几个主要影业公司示好。希望共同拍片。
他们这招,不可谓不狠毒。
欧亚电影公司结成联盟,为的并不是维护本国电影产业这个高尚目标。
每一个老板,首先是一个商人。他所考虑地,更多地是利润。
就算联盟最后打垮了好莱坞,那又怎么样?
好莱坞的垄断地位被推翻,只不过是重新进入了战国时代。这最多表示。所有的电影公司重新站在了一条水平线上,依然是一个竞争的局面。
好莱坞被推翻,只是表示,他们有了一个掘起地希望,仅此而已。
相对于长远而未知的结果,假如好莱坞向他们表示,可以合作,让他们地影片,顺利进入美国市场。他们又有什么理由,再和好莱坞拼个你死我活,而放弃眼前的既得利益?
面对好莱坞送上门的美餐,其中自然是有动摇者。
那段时间,萧强每天都在欧洲穿梭来回,游说他地盟友坚持。什么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他一天要说十好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