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那些没有自发研制能力地国家,满世界跑了一圈以后,听过了其他国家的报价,最后不约而同地把军购目标,对准了中国。
中东、东南亚、南美洲的军事代表团,络绎不绝地奔赴中国。你方唱罢我登台,把中国方面忙得喘口气的工夫都没有。东欧的那些国家,原来为了讨好北约,对中国极不友好,现在也降低了调门。
少的一个营,多的一个旅,尽管寰宇公司再三声明,产能有限。可他们还是慷慨地签订一张又一张订单,如果照萧强对外宣称的产能,寰宇公司光是数字化单兵装备的生产计划,就已经排到了二零一五年了!
这么大的订单,国家光是向寰宇公司收取的税收,就足够再组建几个数字化军!
于是,手里有钱的中方,也终于底气十足地宣布,将把数字化试验部队,扩充到一个师的规模。
中方的决定,成为压倒美国政府心中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紧跟着宣布,原本计划投入二十亿,在二零一零年组建三万四千人数字化部队的计划,将提前到四年内完成!到时,美国将组建一支师级规模的数字化部队!
做出这个决定的美国政府,实在是郁闷。
本来有充足技术储备,和资金支持,最早组建世界上第一支数字化部队的美国,为什么会落于人后,而且是被迫,这样匆忙地做出决定!
中国人到底想干什么?是想要逼我们开展军备竞赛?
第一百九十九章美国人的全面围剿
之后不久,一次中国政府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美联出一个尖锐的问题。
“中国政府最近在军事领域投入巨资,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如fc1、歼十、武装直升机、新型坦克等,购买了苏联的苏27、苏30等战斗机。听说,贵国正在和苏联洽谈现代级驱逐舰、s300一揽子购买计划。前些日子,还准备组建大规模的数字化部队,请问,这是不是表示,中国将进行一场新的军备竞赛?”
苏联到这个时候,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等加盟共和国首脑之间的角力,到了最后时刻。
他们都无心关注国际问题,国内的经济,更是无暇理会。苏联已经是穷途末路,国民经济已经算是崩溃,卢布每天都在贬值。
支撑这个国家的,现在就剩下军事工业。
对于其他国家的购买要求,他们也一概抱着友好的态度,手里有什么,就卖什么。除了战略导弹、核潜艇不卖,基本上对方只要开口,他们都全部拿出来卖。
中国这些年,恰好和苏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改革开放在外国资本源源不断地投入下,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基础建设依然在以高速拓展,道路、机场、码头、电力、通讯等等配套设施,逐渐完善。而技术设施的完善,又加速了外资进入的速度,两者相互作用,形成良性循环。
在国内产业升级完成以后,一大批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开始供应市场。
由于国内商品的价格低廉,在丰富了国内市场的同时,也开始走向国际。以前的纺织、制鞋、服装等传统行业之外。一些电子产品,也慢慢打开了国际销路。
国家的经济建设健康发展,手里地钱也开始宽裕起来。
西方国家对中国重新关闭了军事合作的大门,我们就又把眼光对准了苏联。
说实话,对于苏联的军工,国内军方的态度,夹杂着既羡慕又不屑的多种情绪。苏联电子工业的落后,让它始终脱离不了傻大笨粗的本质,比起西方的高精尖设备。苏联的差距很大。
但毕竟我们手头,连这样地武器也没有。
为了暂时拥有一支可以用来保卫国防的现代化军队,军方趁着苏联现在无暇他顾,向对方下了一大批订单。
从战机及其配套导弹、防空武器,到军舰等一系列装备,都提出了购买计划。
苏联现在就愁没钱。
他们传统的武器销售市场,中东、东欧全部丢失。伊拉克倒是有钱,可它正在接受国际制裁,他们可没有强硬派的胆子。再和美国对着干。
剩下的,就只有印度和中国。
就像一个饿极了的人,哪里顾得上食物是否美味,能有得吃就不错了。
于是,比历史上中苏关系最好的时候,还要大规模的军事采购订单,源源不断地下到了苏联的军工厂。每天一车皮一车皮地轻工电子产品,向苏联方向开过去,回来时,则载满了沉重的武器设备。还有一条条生产线。
但中方购买苏联武器,只是升级换代的替代之举。
在国内,大量的研制计划和制造计划,正在紧张的实施中。
歼十、反辐射导弹、防空导弹、巡航导弹、激光炸弹、无人机、大型阵列雷达、新型坦克、武直十、新型护卫舰、潜艇、激光武器等等,有些是老计划加快研究进度,有的是新目标正在上马。军方。也在展开如何在新形势下,打赢局部战争的讨论。打隐形飞机、打巡航导弹、打卫星、打航母,更多的战术打法,正在成型。
军方的春天虽然还没有到来,可是,已经能够看到严冬即将过去。
然而,这样,也给美国等西方国家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中国正在飞速武装自己!
美联社记者所要问地,正是他们心中所焦虑的一个现实。中国一旦重新强大起来,会走向何方?
对于普通的西方国家。只要中国没有称霸的野心,他们就可以放心。但对美国来说,任何有可能,只是有可能威胁到它地位的事情,都会引起它的严重关注,并极力阻挠、破坏。
看到中国地经济发展势头威猛,它还不太担心。因为绝大多数产品,都出口美国市场,对它有极大的依赖性。它自认可以随时控制。
可对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进展,它一刻也不敢放松警惕。
正是通过美国媒体。中国威胁论,正在向欧洲扩散,并影响到全世界对中国的态度。
中国当然知道其他国家的忧虑,接着美联社记者的提问,新闻发言人顺势为我们的国策,作了一次阐述:“我们的政策,将依然是坚持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