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留清白在人间(影视故事)
主题:功臣虽逝,形象长留百姓心田。
题材:取自官修明史于谦传。
故事纲要:
一、土木堡之变。
二、京城保卫战。
三、代宗与南宫。
四、清白在人间。
一、土木堡之变
一四四九年,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中的瓦剌部落强大起来,想要恢复元朝时的盛况,在乜先的率领下入寇大同,边境守将迎敌,一战败死,率军救援的两将领也战死,警报像雪片似的飞入京城,明英宗朱祁镇只信任太监王振,向他问计。
王振道:“大明王朝以马上得天下,太祖太宗,都是亲经战阵,皇上春秋鼎盛,年力方强,何不效法祖宗,出师亲征呢?”
英宗闻言大喜,便召集群臣,谕令北征,由自己亲率大军。吏部尚书王直联合百官上奏折称只需派上将出征,反对皇上亲征,太监王振以英宗的名义拒绝以王直为首的百官的奏折。有作战经验的兵部主官尚书邝野、兵部侍郎于谦上书言六师不宜轻出,也被英宗驳回。四朝元老的英国公张辅,曾身经百战,却保持沉默。英宗下诏令他的弟弟郕王朱祁珏留守京城主持朝政。兵部尚书邝野随军出征,兵部侍郎于谦留守京城代理兵部事宜。英宗自己把京城里的全部精锐、号称五十万大军统统带去出征。英国公张辅及朝廷文官武将中的大部分也都随军上前线。而这支大军的指挥权英宗交给了太监王振。按理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而从决定出征到大军开拔只用了五天时间,就是说出征的后勤粮草等,王振什么准备也未做,大军就开拔了。太监王振随侍在皇上英宗左右,一路上都由王振代替英宗发布着命令。
到了居庸关,出关就进入游牧民族控制的地域了,随军群臣希望休整一下再出关,被王振驳回。
大军进入边关宣府,连日风雨,军心不安宁,群臣再次上书要求休整一下。
王振大怒道:“朝廷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难道未见一敌,便想回去么?再有抗阻,军法不贷。”命令大军继续前进。
王振一路上威风八面,没人敢触犯他。成国公朱勇向王振说个事情,都要跪在地上听候他的吩咐。兵部尚书邝野莫名其妙地被王振罚跪在草地上,罚跪了一整天。
钦天监正彭德清,因为同王振有私交,劝王振说:“出征路上,万一有个考虑得不周全的地方,危及皇上的安全,什么人当得起这样的重责?”
王振大声道:“即使发生这样的事,也是天命。”
学士曹鼐进言道:“臣子不足惜,主上系社稷安危,岂可轻进?”
王振听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不进去。
到了阳和,军粮已经供应不上了,一路上不断有饿死的士兵倒在地上,弄得军心惶惶。王振仍然执意往北行军。
到达大同,派在大同做监军的太监郭敬,私下同王振说了大军继续北行的险情,王振才有中止行军的意思,于是下令班师。大同总兵郭登,对学士曹鼐等说,车驾迅速进入紫荆关,才有不发生意外的保证。曹鼐立刻转达王振,振又不听。
王振却命令大军朝蔚州方向前进,王振是蔚州人,他邀请英宗趁着北征到北方来的机会,到他家乡去做客,让他有个衣锦还乡的荣耀。而侦察的骑兵报告:乜先率领瓦剌的军队在明军的后面追击,快要到达这里了。王振不当回事,只派了朱勇率三万骑兵去拦截乜先。朱勇轻率寡谋,仓猝就道,进军鹞儿岭,突遇敌兵杀出,左右夹攻,朱勇的三万骑兵几乎被杀尽。兵部尚书邝野得到这个消息,出于责任急忙上奏请英宗的车驾长驱入关,严兵断后。奏牍上呈,不见回音。邝野再亲自到英宗的行殿当面请求,王振呵叱道:“腐儒晓得什么兵事?再言必死。”喝令他的手下将邝野推出行殿。
王振带着英宗及大部队徐徐地往南,走到土木堡,太阳还没有下山,离开大明边关怀来只有二十里路,群臣想进入明王朝管辖的怀来,安全就有了保障。王振检点装载他个人物品的车辆,尚少一千多辆,就命令大军全部停下等待。时间虽然进了仲秋,但是天气还很热,人马走了两天,又燥又渴,四处找水,不得涓滴。急忙掘井二丈多,仍然干涸,军士惊慌得很,急遣侦骑远觅。返报南去十五里,有一条小河,但是敌军的前哨部队已经到达河边,不可能再到河边去汲水了。诸将听闻敌军将到,越觉慌乱,王振却还没有意识到危机即将来临。拖延到夜半,敌军纷纷趋至,都指挥郭茂等,急上马迎战,杀了半夜,敌越来越多,竟将御营团团围住。正在慌急,忽报乜先派来使臣,表示愿意谈判议和。英宗命曹鼐草敕,派通事两名,随北使一起到乜先那里去。熟知兵法的兵部尚书邝野认为这是乜先的诡计,不能轻信,要做好作战的准备。而王振这时候却急忙传令拔营撤退,将士也好不容易等到这个机会,好似被判重刑的囚犯遇到大赦,赶忙争先恐后地跑得快。
不出邝野所料,乱糟糟的大军队伍,走不上三四里路,蓦闻炮声四起,敌骑又复杀到,大刀阔斧,奋砍官军。那时官军经过长途奔波,饥渴难当,逃归心急,士气全无,面临崩溃,哪里还能对付敌兵?敌兵左驰右骤,大呼快降。官军要命,弃甲投械不迭。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都督梁成、王贵、尚书邝野、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百余人还想勒兵抵御,而敌兵接连放箭,所有将士多被射死,连张辅这样的高
(本章未完,请翻页)
级将官,也都中箭身亡。五十万大军毁于一旦,无数文官武将战死,最精锐的京城三大营全军覆没。英宗不禁慌张,只睁着眼顾视抓着兵权的王振,等着他拿主意,王振到这时候也抖个不住。护卫将军樊忠愤愤道:“皇上遭此危难,都是王振一人造成的,将士伤亡,生灵涂炭,也是他闯下的祸?我今日为天下杀此贼子。”话说到这里,即袖出铁锤,猛击王振脑袋,扑蹋一声,头颅击碎,鲜血直喷,王振倒毙在地上。
樊忠请英宗上马,他率领骑兵,冒死突围,怎奈敌兵层层包围着,竟没有一毫出路,樊忠力战身亡。英宗见樊忠已死,他的侍卫不是战死,就是跑得不见踪影,人人只顾得上自己逃跑,在这一片乜先士兵的喊杀声、被砍杀士兵的惨叫声中,朱祁镇却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的奔逃,而是重下雕鞍,坐地休息。陪在英宗身边的只有一个太监喜宁。
忽有敌兵一队,破围竟入,发现了盘膝坐在地上、手无寸铁的朱祁镇,便上前用刀威逼他脱下身上穿着的贵重衣物。这个瓦剌士兵万万想不到,自己手持利刃,随时可以要了这个人的命,而这个人手无寸铁,却镇定自若地看都不看他一眼。就在这个瓦剌士兵准备杀掉朱祁镇的时候,另一个见过世面的瓦剌士兵阻止他说:“你要杀的这个人,举止特别,恐怕不是一般的人,让我带他去见我们的王。”
朱祁镇被带到乜先的弟弟赛刊王的面前。朱祁镇见到赛刊王不慌不忙地问道:“子额森乎?伯颜帖木尔乎?赛刊王乎?”赛刊王听懂了眼前这个人问他是谁,是乜先本人,还是乜先的两个弟弟伯颜帖木尔,或是赛刊王?赛刊王大惊,因为这样的俘虏没有见过,他拿不定主意,赶快去把乜先找来。乜先估计抓到一个不一般的俘虏,猜想这个俘虏很可能是大明皇帝,于是找了两个见过朱祁镇的部下来证实一下,证实这个俘虏确是大明皇帝朱祁镇。
太监喜宁同英宗一起做了俘虏,喜宁被俘后,就抛弃了他的主子英宗,投降乜先,做了叛徒,他向乜先证实了被俘的这个人确是大明皇帝朱祁镇。
乜先把他的部下召集起来,他掩饰不住自己的喜悦对众人说:“我不断地向上天祷告,希望大元王朝有朝一日能一统天下,现在果然应验了,明军被我打败,他们的皇帝也在我的手里!下一步怎么做,我先听听大家的意见。”
乜先的大弟伯颜帖木儿说:“这么大的一仗,大明皇帝居然没有死,这说明上天没有抛弃他,杀掉他没有什么好处,不如留着他,可以带着他去向明王朝要赎金,带着他还可以让他去命令边关守军开城门。”
众人纷纷点头,乜先也同意伯颜的看法,乜先就把英宗交给伯颜帖木儿看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