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军的回答却是:“将军大人出差了。”
乜先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乜先见宣府的城门骗不开,挟持着朱祁镇再到大同。镇守大同的将领是郭登,郭登智勇双全,而且谨慎。土木堡兵败时,大同也受到威胁,城内的士兵人心惶惶,士气十分低落。郭登召集士兵们,神色严峻,当众拔剑立誓:“我誓与此城共存亡,开战我陪你们一起战死!”士兵们被郭将军的勇气所感召,郭登又亲自带领士兵整顿防务,慰问受伤的士兵,因此大同将士众志成城。在大同城下,乜先胁迫朱祁镇命令郭登打开城门。郭登爽快回答:“皇上派臣到大同来,命令臣守城,他事不敢闻命。”乜先又一次被拒绝。
之后,乜先挟持着朱祁镇来来回回去了三次宣城,乜先胁迫朱祁镇写信给杨洪,让他开城门。杨洪收到信后,看也不看,加上封印,派人送到京城给皇上朱祁珏,而朱祁珏给杨洪的答复是:这些都是假的,今后收也不要收。
乜先的忍耐到了极点,太监喜宁又向乜先献计道:“紫荆关一带的守卫与戒备,比宣城、大同要空虚、松弛,到紫荆关去,诡言奉上皇还京,令守吏开关相迎,我等乘势入关,直薄京城,京城被攻,定要南迁,燕都可为我所有了。”
乜先大喜。遂拥上皇至紫荆关,路上遇到通政使谢泽,打了一仗,谢泽败绩被杀。乜先直抵关下,诡传上皇谕旨,命都御史孙泽、都指挥韩青接驾。孙泽、韩青不知是计,率千骑出关迎接上皇,不料瓦剌的伏兵骤起,把他两围在垓心,两人冲突不出,自刎身亡。关吏闻主将战死,立时溃散。紫荆关是京师的门户,此关被破,乜先率军入关,长驱东进,京师大震。
乜先的情绪高涨,两个多月前,他在土木堡击溃了明军号称五十万大军,明军最精锐的京师三大营在乜先手里全军覆没,还活捉了大明的皇帝,现在只用了十一天,就打到了明朝的京城,在乜先看来,进军明王朝的京城只是一个仪式而已,明廷不再有多少兵力抵抗得了瓦剌军的进攻,只要瓦剌军队一片喊杀声,明廷就会吓破胆开城投降的,在攻城前的军事会议上,乜先狂妄地看着部落的其他首领,告诉他们:“京城必破,大元必兴,只在明日!”
一四四九年十月,北京城头的士兵正在巡哨,随着满天的尘土,传来一片急促的马蹄声和喊杀声。城防的士兵并没有表现出惊慌,他们正有备地等着这一天来到。
探马向于谦报告:乜先的瓦剌大军突破紫荆关、即将兵临明王朝国都的城下,于谦清楚京师保卫战即将开始,他召开了大战前的最后一次军事会议,朝廷各部门的主要大臣以及防卫京城的武将都参加了这次会议,于谦在会上向与会者报告:召集到预备役的兵力有二十二万,数量大于乜先的攻击部队,但是京城这样一座大城有九座城门,九座城门都要做好防范瓦剌军队攻击的准备,瓦剌军队可以集中兵力攻击京师一座城门,而我们召集到的二十二万预备役的兵力则要分配在九座城门,因而每座城门守卫的兵力一定少于乜先攻击的兵力,因此要讨论解决的是如何退敌的问题。
石亨发言认为:“目前敌我双方的军事实力是:敌军强于明军,要想退敌最好的办法是:城外坚壁清野,布阵城内,等待敌军疲惫,敌军就会退兵。”
多数与会者赞同军事将领石亨的办法。全场静默,等待兵部尚书于谦的拍板。
于谦反对,而且反对者就他一个人,他摆出的理由是:“乜先率大军前来,气焰嚣张,如果坚守不出,在强敌面前,是示弱的表现,只会助长了乜先的气焰!不要忘记大明王朝的太祖是在马上得到的天下!”
于谦环顾与会的众人,没人摆出反对的理由,于是他下达了开战前的第一道命令:“明军全部开出九门之外,列队迎敌。”接着分配了九座城门带队的将领。与会者側耳听着面对乜先兵锋、最容易受到瓦剌攻击的德胜门留给了谁,于谦留在最后宣布德胜门的守将是他自己。于谦命令:“有丢失城门者,立斩!”
于谦接着下达了战前第二道命令:“锦衣卫巡查城内,但凡查到有盔甲军士不出城作战者,格杀勿论!”于谦下达这道命令,举座皆惊,因为军令之严厉,前所未有。
于谦下达了战前第三道军令:“凡守城将士,必须英勇杀敌,战端一开,即为死战之时!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立斩!临阵,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敢违军令者,格杀勿论!”军令之严,闻所未闻。
于谦手指着兵部侍郎吴宁,下达了战前最后一道军令:“大军开战之日,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即关闭九门,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斩!”这道军令意味着,大战开始,要么死战退敌,要么战死!
与会者都惊讶地看着于谦,大家意识到,于谦担下这个兵部尚书,是做好了玩命的准备的,不但玩他自己的命,还有所有将士的命。于谦看着惊讶满面的大家,说出同乜先决战前最后的话:数十万大军毁于一旦,上皇被俘,敌军兵临城下,国家到了如此境地,难道还能左顾右盼吗?此战兵败,大明必蹈前宋之覆辙,身为军人有何面目去见天下之人!
会议终于结束,众人陆续散去,于谦穿上那套沉重的铠甲,向即将发生激战的德胜门走去。
于谦擐甲出德胜门,面对他率领的士卒,涕泣誓师,人人感奋,勇气倍增。
乜先拥上皇过易州,至良乡,进抵卢沟桥,沿途无人拦阻他的兵锋。当他来到北京城下,整兵出战时,发现明军已经摆好阵势,在城外等着他,乜先有着丰富的军事经验,他看出守在城门前的明军是来拼命的,他决定选择西直门先试探一下。
在乜先的命令下,上千名瓦剌士兵挟持着俘虏的大明百姓向西直门发动试探性进攻。
西直门的守将刘聚迅速做出了反应,派遣部将高礼、毛福寿迎敌。明军中的很多人在土木堡之战中失去了战友和家属,现在这些杀戮自己同胞的仇人找上门来了,此仇不报,更待何时,于是他们抽出腰刀,睁着发红的眼睛,大呼杀敌,向瓦剌兵冲去。而瓦剌兵还没有从土木堡的胜利中清醒过来,他们认为明军不堪一击,他们轻而易举地就可以进军明朝的都城,遍地的珠宝等着他们去捡拾,想不到迎接他们的是一群杀气腾腾的人和手中的大刀,瓦剌军一触即溃,四散奔逃,数百人被杀,挟持的大明百姓被明军救走。
当乜先看到逃回来的狼狈不堪的瓦剌士兵而踌躇不决时,卖国贼喜宁又向乜先献上诡计:目前不要与明军开战,避开他们的兵锋,先在城外扎营,叫朱祁镇作书三封,一奉皇太后、一致景帝、一谕诸大臣,由番使递入京营,要明廷派大臣接驾。乜先采纳了喜宁的诡计,立刻派出番使进明都城,赍交了上皇三书,由于谦转报景帝。
乜先在城外等待明廷派出大员来同他谈判,恳求他放回朱祁镇,同时交给他大批金银珠宝。
(本章未完,请翻页)
景帝命通政司参议王复等,出城朝见。
喜宁私下对乜先说:明廷派来的使节官位太低,至少要兵部尚书、吏部尚书这样的大臣才够得上同太师您谈判的资格。
乜先点首,就对王复等说:你们都是些小官,快离开这里,明廷应该派出像于谦、石亨、胡濙、王直这样的大官来谈判。想要上皇放还给你们,还要付给我们大笔赎金。
王复等无可答辩,便被乜先赶了回来。
景帝遣人至军中要于谦帮他拿个主意,于谦答道:乜先嫌我们派出的官小,不谈,不谈我们也不伺候,也不用再给他回答。是你乜先来入侵我们,我们做军人的就手握武器回答他。
乜先等了两日,得不到明廷同他谈判的回复,于是放纵部下大抢,还焚烧皇家的祖陵,乜先自己带着劲旅攻打德胜门,京城保卫战正式打响。德胜门在于谦身后关闭之后,于谦面对士兵斩钉截铁地说:终日谈论忠义,现在是展示忠义的时候!报国杀敌,死而不弃!士兵们明白,贵为兵部尚书的于大人,不是光要士兵们忠义,他自己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阵的,他根本就没有打算活着回去。
于谦只派出几百个骑兵诱敌。乜先派出小部队骑兵探路,探路骑兵向乜先报告,发现明军骑兵,神色慌张,装备不整。乜先判断:明军还没有做好守城的准备。于是乜先志在必得,派出瓦剌军中的精锐一万大军进攻德胜门,带队的主将是他弟弟博罗,博罗还带着一个将官叫平章卯那孩。博罗求胜心切,率众轻进。之前于谦已经安排好了神机营隐蔽在德胜门的必经之路上伏击,瓦剌探路的骑兵经过时,神机营没有动手,他们在等乜先放出的大鱼。当道路上扬起漫天的灰尘,灰尘中马蹄声急促,伏兵从暗处觑着,待敌兵将近,突然从前方两翼冲出大队明军,与此同时,大队明军又出现在瓦剌军的后面,切断了他们的退路,并且迭用火器击射,博罗当先受创,倒撞马下。卯那孩来救博罗,不防火器射来,正中咽喉,立即毙命。主帅倒下,一万大军立刻崩溃,几乎被全歼,德胜门之战结束,瓦剌军完败。
而乜先正在大营等待着胜利的消息,等来的是精锐部队全军覆没的结果。乜先应该认输,就此撤回瓦剌军,送还上皇,同明廷和谈,但是他不愿意,要亲自动手再赌一把。这次乜先选择的是安定门,随着乜先一声令下,精锐的瓦剌骑兵倾巢而出,向着安定门发起了冲锋。乜先向安定门扑来时,他比他弟弟博罗要谨慎,一路上小心翼翼地防埋伏,但是一直到安定门前都没有遇到埋伏,就在他准备向城门发起攻击时,一队明军的骑兵却向瓦剌的骑兵扑来,领头的指挥官是石亨,石亨同乜先是老相识,他们在边关战场用刀剣打过不止一次交道。部署京城保卫战时,于谦与石亨一致判定,乜先进攻的重点一定是德胜门和安定门,于谦同石亨分了工,于谦镇守德胜门,并安排神机营设伏,石亨则率领骑兵在安定门外迎敌。于谦向景泰帝要求在这大敌当前的时候,释放在诏狱中的石亨,让他戴罪立功。出诏狱后的石亨,未负于谦所望,研究了瓦剌骑兵的特点,加紧训练手下士兵的作战方法和技术,拥有了一支有相当战斗力的骑兵部队。当石亨看到乜先的旗帜出现在安定门外的时候,知道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就在眼前,他抽出了马刀,安定门外他的部下也都刷刷地抽出了马刀,还没等到石亨发出命令,他的骑兵队伍中一个人就单枪匹马冲了出去,单枪匹马冲出去的是石亨队伍中的先锋主将、石亨的侄子石彪,石彪的兵器是巨斧,石彪挥舞巨斧以万军不当之势冲入瓦剌军阵,左冲右突,大肆砍杀瓦剌士兵。先锋石彪率先向乜先军队冲去,他的部下也紧随其后向瓦剌军冲去,横冲直撞,大刀挥舞,瓦剌军顿时混乱不堪。乜先眼睁睁地看着石彪和明军在自己率领的队伍中势如破竹,砍人如切菜,他挥舞马刀想稳住阵脚,但是由于明军的来势凶猛,乜先的部下已经四散奔逃,他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乜先清醒地认识到:再不撤出安定门,自己亲率的部队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乜先无奈地下令全军撤离安定门。石彪却紧追不舍,瓦剌军叫苦不迭,只顾逃命。乜先上气不接下气地逃离石彪的追击,而石亨率领的骑兵在瓦剌军败逃的路上截住了他们的退路,石亨身先士卒对乜先军发动最猛烈的进攻,乜先军的兵士把所有的气力都用在逃跑上,毫无斗志,明军像一股狂飙似的追击,杀死所有被他们追上的瓦剌士兵。
乜先在德胜门和安定门都吃了败仗,他没有就此撤军,回他的大本营去,而是忖度德胜门和安定门所以未能攻破,是因为明军知道,这两座城门面对瓦剌军的兵锋,因此防守严密,乜先不相信明廷京城的每座城门都防守得这样严密,一定有防守薄弱的城门,他乜先顾影自怜,认为自己不是一般的人,他是土木堡的胜利者,是只用了十一天就兵临明廷京师城下的瓦剌军太师,因此他要再赌一把,于是转向寻找防守薄弱的城门。乜先窥测到明廷都督孙镗镇守的城门兵少,估计战斗力有限,防守不十分森严,因此乜先把战场转移到攻打孙镗镇守的城门。孙镗带队在门前迎战,他身先士卒,手持大刀亲自参加白刃战,斩杀多名瓦剌士兵。可是乜先不退却驱军大进,两军混战,而瓦剌军却越杀越多,漫山遍野都是瓦剌军,并且攻势越来越猛,局势危急,孙镗感到力不能支,边战边退到城门前,向城头传递消息:我军已支持不住,让我军退到城内坚守。守在城头的是文官程信,程信站在城头对孙镗喊话道:你的战况我看到,但是我不能放你进城,而违背于大人的关闭九门,敢擅放人进城者立斩的命令!孙镗明白能够进城的只有两种人,要么是胜利者,要么是尸体!孙镗清楚:破釜沉舟,而后求生。于是他拨转马头,冲入了激战正酣的战场。孙镗抱着必死的决心,挥舞大刀向乜先军杀去,士兵们被他的勇气所鼓舞,无不奋力死战,明军的士气大振,人人血战,喊杀连天。程信与都御史杨善也在城上鼓噪助威。
石亨在安定门大败乜先后,便率领部下四处扫荡瓦剌兵士,听说孙镗被乜先围攻便立刻遣兵接应,投入厮杀,石亨与侄子石彪,各持巨斧,两下夹攻,才将乜先的瓦剌军击退。乜先挟持着上皇退往他们在京城外围的大本营土城,退兵路上又遭遇沿途居民在自家房顶上用砖头石块痛砸瓦剌军。乜先不敢同居民纠缠,因为明将王竑、毛福寿等正率军尾追,乜先望见旗帜,不敢恋战,连自己的大本营土城也不敢进,退到土城西北几里之外的地方,勉强安下营来。
那里乜先在自己大本营西北的地方勉强安下营来,这里于谦命令石亨等利用瓦剌军白天战斗疲惫,半夜袭击他们的宿营地,乜先指挥将士仓促应战,瓦剌军的士卒又损失了万人。乜先收集瓦剌军的散兵游勇、率领士气低落的部下,仍劫持着上皇,西行往更远的地方逃避明军。于谦遣将穷追,石亨及侄子石彪,追至清风店,复败敌众。孙镗等追至固安,又得胜仗。
乜先令伯颜帖木儿拥着上皇,出紫荆关,乜先自己引军往居庸关,图谋攻打居庸关来发泄兵败明廷京城之愤。时已天寒,偏偏又遇到今冬的第一场大雪,守将罗通不慌不忙地命令士兵不断地往城墙上浇水,乜先率军战前侦察一番,不明所以。第二天,乜先命令进攻居庸关,但是一夜之隔,居庸关变成了一块巨大的冰块,城墙坚而且滑,不要说进攻了,竖起云梯爬城楼连个搭手的地方也没有。乜先驻军城下七日,等待机会,机会没有降临,乜先知道居庸关无法攻下,只得还师。偏偏罗通不把乜先放在眼里,还率领明军追击,三战三胜乜先,使乜先的部下伤亡无算,弄得乜先神色沮丧,只得狼狈远遁。至此,北京保卫战结束,大明完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