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归去来!
3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李白陆陆续续吟完,不觉已走了半月有余,回头玩味一下,不禁笑起自己:这“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不是还有入世济世之念嘛?难道我李白一辈子都要摇摆于隐与未隐之间?
无论他如何情飘神摇,即定漫游的路线没有变,走到开封时已是春去夏来,这也是一座古都,战国时期的魏惠王曾迁都在此,李白稍作停留,便赶往宋城。此城也叫商丘,乃五朝古都,此五都为帝喾高辛之都、夏朝少康中兴之都、商朝开国之都、周朝宋国之都、汉朝梁国之都,李白在这里游历,感朝代之更迭,历史之沧桑,一时有世事虚无之感,不免想起在丹丘山居之所见,谁说似元丹丘这样避居山林追步无为不对呢?白驹过隙,人生不过百年,何苦似我李白这样和自己过不去!这样想着,不知不觉已游至梁园,他在刘武设宴亭流连许久,仿佛还能听到他们的说笑和司马相如的高吟之声,那又怎样呢?俱往矣!空留亭榭沐雨风。太白把栏杆拍遍,忽然十分想念元丹丘。心动步移,一日后,已在赶往嵩山的路上了。
李白走到嵩山,已经入秋,无心多作游历,直奔紫阳山而来。仍是东为万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丈沟,西是千仞涧,他顺着那条唯一能沟通上下的小道迤逦而上,心道:“能在这里住下,静下心来想一想女娲炼石补天、许由洗耳的情景,领会人世之真意,不亦悦乎!”
元丹丘见李白到来,未惊且喜,立即置酒相待,接风洗尘。李白本想此番丹丘又将劝他同隐此地,那他便即答应。这里远离尘嚣,实在太清太静太美了,长居于此,尘累皆忘,修身养性,岂不真是活神仙一般?哪知酒过三巡,这位老朋友开口说道:
“太白,我真想和你在此紫阳山弄之以绿绮,卧之以碧云,嗽之以琼液,饵之以金沙,驻童颜,茂真气,奈何胡师伯日前来过,算好你近日必来造访山居,让我告知你,玉真公主正在洛阳等你,欲为你引荐文人名士,还有许多要紧的话要对你说。丹丘实在不敢隐瞒,只好以实相告。不过,我真希望你能从此留在这里,和我一起遣清风扫门,明月侍坐,同尚无为。”
李白心中正惦念着玉真公主,同炼餐霞阴阳丹,虽说需三五年补炼一次,可开功后最好一年之内再同炼一次,才能将基础打牢。现在一年时间已过,应及早赶去才好。奈何丹丘不舍,只好多住几日,才上路赶往洛阳,走到那里时,已是暮秋。眼前就是玉真公主的洛阳别业,同样气派辉煌,绝不比终南别馆逊色。李白从容投刺请见,那管门的道姑来去匆匆,不一会便将李白引进玉真公主的净室。这次玉真公主没有打坐,正坐在蒲榻上等他。有诗曰:
隐又不隐难说清,
皆因盛才叩功名。
当道擅开晋贤路,
何必太白对秋风。
不知玉真公主对李白说些什么,引荐何人,请看下回。
【著后手记】
本回所录李白诗原题为《行路难》。这三首诗历来被认为联系紧密,不可分割。多数人以为系天宝三载太白离开长安时所作,也有人以为“作年莫考”,本书著者将其放在太白首游长安受挫离开那里后非一时一地之作,似亦恰切。
日本学者笕久美子在《太白年谱》中说:“七三|一年(开元十九年)……初夏,(李白)离长安,经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到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县)。秋到篙山五岳之一的中岳(为河南省登封县的名山),恋故友元丹丘的山居所在,逐有隐居之意。暮秋,滞留洛阳。”何由如此奔波往返?本回想给足理由,中有想象虚构,在此表明。
说明:稿件为原创,未与其他网站签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