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史料谜团_乾坤永续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3、史料谜团(1 / 1)

宋风雅显然不愿意让女儿吸引走肖来秋俩人的注意力,又开始新的话题。肖来秋,肖光坤是你几爷爷,他还在世吗?

他是我四爷爷,他比我爷爷去世早两年。

你四爷爷肖光坤作为地下党在敌人内部的斗争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初步了解这一段历史史实,是我去云南的最大收获。

肖来秋对四爷爷肖光坤的了解是碎片而模糊的。她只知道四爷爷在解放前是地下党。这次去东北,了解四爷爷的革命经历也在计划之中。而且,由于四爷爷的革命一生极具神秘色彩,对她此行更具吸引力。

当我了解到你爷爷肖光乾有一个在国民党军队里任职的弟弟,哥俩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两条道路,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没想到的是,真相和想象完全相反。宋风雅兴奋的神情溢于言表。这次去云南我才知道你四爷爷肖光坤也是忠诚的共产党员,和你爷爷肖光乾一样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宋风雅在研究长春起义的八十三军被改造的过程,翻阅了大量书籍和历史文献,其中都提到当时的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亲临八十三军驻地抚顺,以视察抚顺煤矿为名,其实是为了安抚军长曾西桥,因为八十三军下辖的一八五师刚刚在海城起义。在安抚过后,得到曾西桥“八十三军全军将士绝对拥护蒋委员长,听从杜长官领导,本军再不会有哗变”的保证后,离开抚顺。临走前,留下两名亲信,名为帮助曾西桥稳定军队,实为对其进行实时监视。

对这个记载,所有的史料都到此为止。关于这两个人后来和八十三军发生了怎样的交集,最后的结局是怎样,就像《三国演义》里的徐庶一样,赤壁之战时上船走后直到书的结尾,再无任何消息。是不是,这两个人无足轻重,毫无建树,不值得记叙?还是另有隐情,所以被按下不表?宋风雅觉得这里面一定另有文章,很有探求到底的必要。于是,她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细细地寻找。一天深夜,浓重的睡意向她袭来,就在她要掩卷休息的瞬间,一段文字像夜空中划过一道闪电,使她眼前一亮,令她睡意全无。这是《安徽文史资料》中《长春起义》的一段记载:“杜聿明临走留下了两个人,一个叫肖光坤,一个叫何深。按杜聿明的说法,留下这两个人是为了加强八十三军和长官司令部的联络,及时帮助曾西桥军长解决在部署,物质,指挥,协调中遇到的困难。但曾军长和我们都十分清楚,两个人实际上是杜聿明安插进来的特务,是来监视八十三军动向的。这说明,杜聿明对八十三军还是不放心的。我问曾军长,对这两个人怎么办?曾军长告诉我,不理他们,但要注视他们,不要让他们捣乱,乱我军心。后来的事实证明,曾军长的担心不是多余的。那个何深,不光打探军中的各种情报,还经常和师团长们拉关系,经常吃吃喝喝。另一个肖光坤则和他不一样,每天沉默寡言,但经常到防区里走动,和官兵闲谈。我曾问过和他交谈过的士兵,他们都谈了写什么。士兵说就是拉家常,顶多问问家里的情况。据我观察,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好像还不太好,因为他们经常不知道为什么争吵。这两个人在曾军长下决心起义前,突然离奇地失踪了。我向曾军长汇报,说他俩是不是跑了?曾军长好像并不感到意外,说“跑就跑吧,我们还省点麻烦!”部队起义后,我才知道两人当中的肖光坤是共产党的地下党,是他策划了曾将军的起义。”本文的作者叫许更东,他当时是八十三军军部的上校参谋。宋风雅不能确定这个人是否还在世,便通过安徽社科院进行查找,得知此人如今依然健在。她喜出望外,决定奔赴安徽采访,挖掘出那段尘封的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解开萦绕在她心头的久而未解的谜团。

她来到合肥某干休所,对已是耄耋之年的许更东进行了采访。老人不仅对那段经历记忆犹新,对于何深和肖光坤的去向又有了一些信息。起义后,他曾问过政治部主任肖光乾,你认识肖光坤吗?回答是否定的。可从名字上看,这非常像哥俩的名字。而且从长相上看,两人也有高度的相似之处。当他知道肖光乾就是肖光坤的亲哥哥时,那已经是文大以后的事了。他还了解到,所以曾将军对肖光坤讳莫如深,原来是肖光坤临别时告诉他,自己还有新的潜伏任务,现在还不能暴露身份。以至于肖光乾主任为什么否认认识肖光坤也就迎刃而解了。那么,肖光坤又到了何处,又有了哪些传奇经历,他现在在哪里,这些都让宋风雅热血沸腾。

肖来秋,你对四爷爷的革命经历了解吗?宋风雅问。

知道一些,不是很多,而且还是碎片化的,不是很完整。宋阿姨,关于四爷爷被杜聿明派到八十三军那一段,我听四奶奶讲过一些。

太好了,你能现在就给我讲一讲吗?宋风雅欣喜若狂。

快讲,快讲!我也想听听。林知白说。

肖来秋说,那我就讲讲吧,但愿我没有记错细节。

宋风雅把录音笔打开,放到茶几上。

肖来秋用心回忆四奶奶给她讲的那些过去的事情,让大家共同进入那个遥远的年代。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