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夏侯才俊不遑多让_臬生三国观天下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七章 夏侯才俊不遑多让(1 / 2)

于臬没有住校。在王朗的安排下,他住在了洛阳最为繁华的南门大街,太学东部的郭区。他住的是独门独户房,有两位家仆照顾生活。这样,既可以习练武艺,又能够温习业师王肃所教的经学。

其实在太学内,也可以住人,有集体居住的,也有单独居住的。太学之内也可以用灶煮饭,一起开伙。

夏侯玄、傅嘏、荀粲作为大能之后,自然不会住校,更不会单独居住。他们在内城有居所,夏侯玄更是可以自由出入皇宫内院。

晚上,于臬见到了辛毗。辛毗是位直率之人,他接过于臬递过的书信,道:“小婿既有书信,为国纶才亦是我等本分。且先从子雍(王肃)学习,若有机会,某必当引荐于朝。”

于臬称谢,辛毗道:“你也不必谢我,我最喜欢有真才实学之人,若你以后华而不实,也休怪老夫不识人情。”

于臬道:“且以四年为限,若小子连通二经,得其高弟,再请明公品评。”

辛毗望向王朗,哈哈大笑:“看样子文则后人,弃武从文,其志不小啊。”王朗对于臬道:“休夸海口,到时收不了场,下不了台,看你如何自处?”于臬连声称是。

新的一天开始了。王肃在完成公务之余,来到太学任课。于臬将书笔收拾妥当,放于箧中,往太学而来。

巨大的熹平石经立在开阳门边太学门口,字体方平正直、中规中矩,全是隶书写就,出自蔡邕手笔。于臬细看,发现这些石经经过整修后。仍掩盖不了遭受兵火的痕迹。原来在初平年间,西凉董卓入京后,为避十八路诸候,焚烧洛阳,太学荒废,石经被烧。

于臬坐在后排听课。夏侯玄坐在前排。傅嘏和荀璨、袁侃坐中间。张茂和于臬坐到一起。

此次小课,只有百余人听讲,于臬细看这百余人,年轻的如于臬等辈,不满二十,没有加冠,年纪大的,四五十岁的也有,有的甚至头发已白的,仍在听讲。

于臬想笑:“原来皓首穷经还真有这么回事。”王肃声音洪亮,并且来回走动,能让各门人都听到其讲说。“《论语》有云:“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谓乐者,说文解字云:五聲八音緫名。象鼓鞞,指音乐也。又释为喜好、欣赏,故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王肃讲了一阵,又要学生解答。太学学习之时,可以执经向博士请教问难,互相答辩。

夏侯玄首先问难:“敢问先生,关雎是为《风》之开篇,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为何以关关雎鸠起笔,此与正夫妇又有何关联?”

王肃道:“关关者,象雎鸠之鸣叫也,如凤求凰,声音相和。比之于人,如男求女,发乎情而止乎礼。”

夏侯玄又道:“男女之伦,人之大防,而所谓窈窕淑女,世上又有几人。士庶人等,所娶之人,所配之妻,可称窈窕淑女者,真是少之又少。若不求则无妻,若求妻又不窈窕,为何天下之人,又人人婚配而娶呢?”

王肃道:“

(本章未完,请翻页)

关雎为风之首,即是以君子淑女之道感化天下。世人有聪明贤者,有不肖愚人,若接受王化,人人皆可为君子淑女,所谓见贤思齐也。”

夏侯玄又问了几个问题,王肃一一解答。于臬看那傅嘏,正襟危坐喜怒不形于色。

王肃回答了其他几个门人的问题后,要求大家齐读,一时,太学之内,这百余人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声音响了起来。

夏侯玄有资本出名。他的父亲夏侯尚,是征南大将军、荆州剌史。第一天上学,夏候玄就执经向王肃问难,连发数问,皆精妙之极,虽被王肃一一解答,但他从此就有了一批追随者。

太学中学生有较多时间进行自学,又有较好的自学条件。夏侯玄久住洛阳,内城巷闾之间的奇闻趣事,他皆可绘声绘色进行讲述,不少太学生因此而结交于他。

于臬自从受了蔡贞姬之语,慎言慎行,除了回答王肃必问的问题,大多时间在租住宅中读书习字练剑,倒也省了不少风波。

一日散学,于臬准备回租所,夏侯玄却叫住了他:“于兄稍待,你我同砚,为何数月以来,你却不发数言,默默无闻。”

夏侯玄系曹室宗亲,此时已有字号,于臬向他一礼:“太初兄才思敏捷,在下其实仰慕之极,只是小可才疏学浅,难望项背,不敢高攀而已。”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