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写《侠客行》,系依“阴阳”变数以观天地万物。从这个角度来看,一部《侠客行》,基本就是一张运转不休、生生不息的太极图。
按照《易经》以及中国哲学的基本说法,整个世界皆由不同层次的“对立物”构成,它们都是“太极”(一阴一阳之“相反相成”)的完美体现;
周敦颐《太极图说》谓宇宙发生、演变之过程为: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万物。《侠客行》一书的写作架构,很好也很有趣的表达了这一点。
当然,全书最大的“相对”,自然就是“侠客岛”与“武林世界”的“阴”、“阳”相对。金庸笔下的武林世界,代表“阳”(阳间、阳世),侠客岛象征“阴”(阴间、阴界),两者是对立(相克)的;但在一定情形下,侠客岛成就了石破天(练成神功),石破天也成就了侠客岛(使“侠客行”武功真相大白),所以两者又是“相生”的。
“般若中观之学”认为,“有生有灭”,是有为法,“不生不灭”,是无为法——侠客岛之“有生有灭”,可谓之“有为法”;按照龙树的说法:一切有为法之生灭,皆系“假生假灭”——非实生实灭——则侠客岛之陆沉,只是假像。
现实中的故事总要讲完,金庸先生于是只好让带有主角光环的石破天破解图谱——真实的结局也许是:石破天一行到达侠客岛后,随即人人深陷其中,除了沿袭以前的老套故事外什么也没能改变。
侠客岛永远是侠客岛,永远存在于那里,像一个巨大的黑洞(地狱);江湖依然是江湖,各路豪杰依然分批(生)分期(老)前赴后继(病、死),就像是佛家所说的生命轮回,以及道家所说的阴阳往复。
前文讲到侠客岛“依因缘和合而有”(生),又“依因缘分散而无”(灭),是根据书中情节。如果换到这个角度,则侠客岛其实也是“不生不灭”的。
金庸先生用一个简单的故事,解释了关于“阴阳”(太极)、“生死”(生灭)的永恒命题。
读完全文,我只见洛若曦在文档末尾用红色的字体写着:
老师,我打算用阴阳观来解读《侠客行》的行文,您看怎么样?
看到学生的提问,讲真的,这是一个好的研究思路,起码有这位大家在前面开了路,继续做肯定是能做出东西的,加上洛若曦才研究生一年级,我觉得无论是出于兴趣角度,又或者出于其它,我都应该给予一定的帮助。
想到这里,我打开了中国知网,开始检索一些能够用阴阳观研究小说的好文。
找了半天,我终于找到两篇不错的文章,一篇是《王小波小说精神结构中的阴阳两界》,另一篇是《阴阳学说与西方哲学中的“在场”与“不在场”》。
对于这两篇文章,我没有细看,只是在洛若曦下载的文章《依阴阳以观万物:金庸小说侠客行解读》背后所提的问题上,附录了这两篇文章,并做了这样的回复:
若曦,你好,能有这样的研究冲动和欲望说明你已经有了做研究的潜力,对于是否用阴阳观来解读《侠客行》,我的观点如下。
一、阴阳观在我们写作修辞学这个专业研究方向,是否可以转化为对比、对偶、排比、比较、照应、烘托、动静结合、衬托、抑扬、正面侧面、明线暗线、互文等手法,这样方便你用专业的知识去发文。
二、能否以《王小波小说精神结构中的阴阳两界》为参考,去找一个你最喜欢的且具有这种阴阳观的作家,去做扩展研究,然后如果还有余力,可以做做网文方面的阴阳观研究。
三、能否以《阴阳学说与西方哲学中的“在场”与“不在场”》为参考,对外国文学中具有这种写作方式的作者进行研究,或者在已有哲学研究基础上做此类研究。
四、这篇文章解读全面,列举充分,但是就小说这种问题来说,哪些阴阳结构是真正推动剧情走向的,哪些是起其它修辞作用的,这方面我还没看到你自己的想法,希望你在下午的组会前能够多多思考。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思考,希望若曦你再接再励,尽快在这个寒假到来之际做出自己的研究成果!
做完点评,我将洛若曦的全部文件点评打包,发给了她,并留言道:
“若曦同学,你下的文我已全部浏览完,时间精力有限,就只做这些点评,快中午了,你和雨馨先去吃饭,我们下午见。”
“好的,谢谢老师。”
看了看时间,已经是11:30,我估摸着给洛雨馨的点评是来不及了,只好也给她留了个言:
“雨馨同学,你下的文我还没来得及看,你和若曦先去吃饭,我吃完饭回来再看,下午组会的时候,咱们再具体讨论,回见哈。”
“好的老师,您先忙,我不着急。”
“ok!”
看到回复,我摇了摇头,心想道:
哎,可怜的洛雨馨同学,你根本不会意识到,组会要加时长咯。
一边想着,我一边锁门,准备出去吃个午饭。